冠心病患者P-选择素及血小板血清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1-08-04 浏览次数:386次
作者:王春芳,唐任光,韦叶生,袁锡华,蓝景生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广西百色5330002.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广西百色533000
1【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及全血血小板水平在监测冠心病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38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0例),健康对照组为4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并检测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总数。结果 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与SAP组相比,其值增加明显;AMI组与UAP组差异无显著性;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外周血血小板总数变化呈正相关(r=0.70,P<0.01)。结论 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之一,其水平和血小板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P-选择素,血小板,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炎症性疾病过程[1]。P-选择素是一种炎症反应的标志物[2],作为细胞黏附分子选择素成员之一,主要分布于静息血小板的α颗粒和内皮细胞的Weibelpalade小体中[3,4]。有研究显示[5],在人粥样硬化斑块处,P-选择素在血小板上的表达增加,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的炎症细胞聚集并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始动环节,故可能引起血小板数量增加。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和外周血血小板总数的变化,初步探讨其在监测冠心病病情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的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共48例,其中男33例,女15例,年龄43~78岁。均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并符合下列条件:近48 h内有静息或自发性心绞痛发作至少1次,但无心肌坏死的心肌酶谱改变,同时伴有心电图ST段压低或T波的改变[2]。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共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5~80岁。诊断标准:劳力性心绞痛持续3个月以上或运动试验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共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0~83岁。来自本院心内科住院患者,持续典型的胸痛>30min;典型心电图动态变化;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肌钙蛋白)动态变化。具有以上任何两项者可以确诊。健康对照组共45例,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40~76岁。经体检、心电图及负荷试验、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并排除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性别、年龄与病例组均衡。
凡有下列情况者予以剔除:合并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合并急性或慢性感染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结缔组织性疾病者;合并急性或慢性肝、肾疾病者;合并糖尿病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和处理
在患者入院后第1天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2ml于促凝管中,37℃水浴10min后3?000 r/min离心20min,收集上清置于-70℃冰箱中保存待测。
1.2.2 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P-选择素水平(意大利SEAC型免疫测定仪,美国GeneMay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每次测定均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指标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的各统计指标以±s表示;两组计量资料的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的显著性检验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LSD法)。计数资料的显著性检验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及血小板的状况
AMI组和UAP组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的浓度、血小板总数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也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患者血小板总数亦高于UAP组患者(P<0.05),其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与UAP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各组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及血小板总数比较(略)
2.2 直线相关分析
对冠心病患者血清P-选择素与外周血血小板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冠心病患者血P-选择素与外周血血小板总数变化呈正相关(r=0.70,P<0.01)。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是炎性AMI、UAP的主因,反应过程在冠心病及AMI、UAP的发病机制上有着关键性作用。P-选择素作为一种炎性标记物,在人体分布于血小板的α颗粒和内皮细胞的Weibelpalade体中, 在人体大多数组织如心、肝、结肠、肾的血管内皮及血小板上表达,但含量低;当受到缺氧、自由基、凝血酶、ADP等的刺激后,发生脱颗粒反应,颗粒膜与细胞膜融合,使P-选择素表达到血小板或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起始黏附,在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中起着中心环节作用[6]。血小板活化增加,表达P-选择素并释放各种黏附分子,其值也增加。
有文献报道[7],周围循环血中P-选择素浓度的变化可反映AMI、UAP患者冠状动脉内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的严重程度及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程度及其稳定性的指标。在本研究中看出,138例冠心病患者体内血清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MI、UAP组P-选择素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也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炎性反应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出现该情况的可能机制为: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时血管内皮处于失功能状态,P-选择素表达增高,它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结合使之活化,从而介导炎性细胞黏附聚集在动脉粥样斑块周围,特别是纤维帽肩部,造成局部炎性细胞的浸润性反应和释放大量的组织活性因子,尤其是弹力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导致结构性基质成分分解加速了纤维帽基质的降解;AMI和UAP是一个慢性炎症的急性恶化过程,我们的研究对象中AMI组和UAP组血小板总数明显升高也说明了这点;在此过程中,病变处血小板活化,表达大量的P-选择素。AMI组与UAP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相似,其原因可能为两者的病理生理基础相似,均有斑块不稳定、破裂和(或)血栓形成。同时我们发现,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与外周血血小板总数及冠心病的病情严重性有直接关系。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是评价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一个非侵入性指标。因此,冠心病患者早期测定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监测外周血血小板数的变化有助于判定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监测冠心病病情,为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危险因素的评价、疾病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Libby P, Ridker PM, Maseri A. 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 [J]. Circulation,2002,105(9):1135-1143.
[2]Bugert P, Vosberg M, Entelmann M, et al. Polymorphisms in the P-selectin (CD62P) and 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 (PSGL-1)gene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 Clin Chem Lab Med,2004,42(9):997-1004.
[3]Shebuski RJ, Kilgore KS. Role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thrombogenesis [J]. J Pharmacol Exp Ther,2002,300(3):729-735.
[4]Carter AM, Anagnostopoulou K, Mansfield MW, et al. Soluble P-selectin levels, P-selectin polymorphism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J Thromb Haemost,2003,1(8):1718-1723.
[5]Fang L, Wei H, Chowdhury SH, et al. Association of Leu 125Val polymorphism of 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PECAM-1 ) gene & soluble level of PECAM-1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sian Indians [J]. Indian J Med Res,2005,121(2):92-99.
[6]Braunwald E, Antman EM, Beasley JW, et al. 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Committee on the Man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J]. J Am Coll Cardiol,2000,36(3):970-1062.
[7]Kabbani SS, Watkins MW, Holoch PA, et al. Platelet reactivity in coronary ostial blood: a reflection of the thrombotic state accompanying plaque rupture and of the adequacy of anti-thrombotic therapy [J]. J Thromb Thrombolysis,2001,12(2):17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