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临床药学》

美多巴联合中医辨证治疗老年帕金森病4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928次

帕金森病作为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理改变是纹状体DA含量的减少导致的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现阶段西药治疗上疗效衰减以及更多的不良反应引发了使用的争议[1]。因此应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帕金森病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通过采用美多巴联合中医辨证治疗老年帕金森病,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80例患者系我院2011年5月~2012年8月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经临床诊断为帕金森病。男43例,女37例,年龄66~80岁,平均(71.3±6.5)岁,平均病程(19.5±5.5)个月。排除其他疾病干扰,按照入院治疗先后的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在患者年龄、病情、病程表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对照标准。

1.2方法:对照组按常规美多巴进行治疗,剂量为62.5~125.0 mg/次,2~3次/d[2]。试验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用药治疗,其中血瘀动风型7例,予以桃红四物汤治疗;阴阳两虚型7例,予以金匮肾气丸治疗;肝肾不足型10例,予以一贯煎治疗;痰热风动型7例,采用导痰汤治疗[3]。

1.3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帕金森评分量表(UPDRS)第Ⅲ部分运动功能、Ⅳ部分并发症评分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UPDRSⅢ评分的比较上,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两组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分均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两组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分均降低(P<0.05),试验组相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PDRSⅣ评分的比较上,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相比治疗前上升(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例数UPDRSⅢ评分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UPDRSⅣ评分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试验组4032.24±7.8122.74±7.05①15.54±6.01①②11.84±2.3111.15±2.9210.80±4.03①②对照组4032.14±7.7123.27±6.02①20.66±4.56①②〖〗11.89±2.2512.18±2.5516.56±2.73②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组间比较,②P<0.05

3讨论

帕金森氏病的老年患者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改变,导致一些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神经递质明显减少引起。多巴胺替代疗法使用阶段可以达到的效果,以改善患者的症状,美多巴多巴胺是通常使用的替代药物,但缓解帕金森氏病的症状和减慢进展疾病的方面是分离的,它不能减轻疾病的进展[4]。中医药辩证治疗上,帕金森氏病属“颤证”、“振掉”、“痉病”的范畴,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平素身体虚弱,肝、肾虚,虚风;或脾虚失运,诱发肝风内动,引起疾病,都可以成为气血两虚之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床使用可以达到增强疗效,减少并发症的目的。本研究采用美多巴联合中医治疗老年帕金森氏病,在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方面比单纯西药治疗更有效,但效果与治疗时间有关,因此患者应坚持服药。因此对于老年帕金森病的治疗,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法,临床效果显著,由于本文研究药物有限,对于老年帕金森病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还需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4参考文献

[1]陈建宗,黄晨,李晓苗,等.培补肝肾法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思路及实践[J].中国医药学报,2010,19(11):687.

[2]刘泰.震颤麻痹病110例辨治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2,29(2):82.

[3]刘勇,徐乃斌.止颤定震汤治疗帕金森病21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2(11):676.

[4]劳国平.中西医结合治疗震颤麻痹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0,22(10):777.

[收稿日期:2013-05-27编校:文立平/郑英善]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