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多民族地区中老年脉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27 浏览次数:386次
作者:王坤, 赵蕾,郭艳英,沙根德克徐,敖由特,宋涛,格尔莉,何秉贤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 目的 探讨维哈蒙汉中老年自然人群脉压水平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博州40岁以上的蒙哈维汉四民族居民共2648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 (1)男女脉压水平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体重指数和腹围等成正相关,男性脉压还与血胆固醇和血甘油三酯呈正相关。(2)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为7724%,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四民族间无明显差异,但维族女性远高于男性,而蒙族男性高于女性。(2)脉压≤60 mmHg组者中高血压,高血糖和危险因素聚集评分的异常检出率低于其他组。结论 新疆博州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超重腹型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流行程度均已达到较高水平,脉压>60 mmHg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明显增加。
【关键词】 脉压;民族,中老年,心血管危险因素
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不同年龄组高血压和(或)正常血压者的脉压(PP)增大,或由于药物治疗导致的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而使PP增大,均是增加心血管危险性的重要因素。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的现象称为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能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1〕。目前多民族聚居区PP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研究不多。新疆博尔塔拉州(以下简称博州)是维哈蒙汉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其心血管病发病率亦较高。为了解新疆博州中老年自然人群脉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对40岁以上的维哈蒙汉族中老年人进行横断面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区及对象 调查地区为新疆博尔塔拉州两县一市。调查对象是在该地区生活居住达5年及以上的维汉哈蒙族40岁及以上的居民。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农村的村庄和城市的社区为单位,外出以及难以配合的人员除外,受检率在80%以上。共调查2648人,男1222人,女1426人,男性平均年龄(5542±1097)岁,女性(5439±948)岁;维族695人,哈族665人,蒙族581人,汉族707人,各民族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集中调查与入户面访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等指标。调查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 并配有精通哈、维、蒙语的专业医务人员。
1.2.2 调查指标 调查表内容包括病史、血压测量、腰臀围的测量及血液生化检测。血压测量中脉压PP为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脉压指数PPI由脉压除以收缩压得出;平均动脉压(MBP)=(SBP+2DBP)/3。根据脉压差将人群分为3组:分别为≤60 mmHg、61~80 mmHg、>80 mmHg组。血液生化检测抽取每人空腹血5 ml,其中血糖(FBG)和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检测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法进行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Freidwald公式计算。
1.2.3 心血管各危险因素的分层方法:(1) 按照WHO最新指南将BMI≥25 kg/m2定义为超重。(2) 将向心性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2〕。(3)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我国2004年高血压防治指南:SBP≥140 mmHg和DBP≥90 mmHg;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4)按照ADA制定的标准定义高血糖:FPG≥61 mmol/L;被确诊的糖尿病患者。(5)按照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ATPIII将高TC定义为TC≥52 mmol/L; 高LDL C定义为LDL C≥338 mmol/L;高TG定义为TG≥170 mmol/L;低HDL C定义为HDL C≤104 mmol/L。以危险因素评分(risk factors score,RFS)≥2(暴露于上述2种及以上危险因素)定义为危险因素聚集。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x±s表示,并经正态性检验,有呈偏态分布者,经自然对数转换后再分析。多组样本均数的比较用单因素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用LSD法;计数资料分析用χ2检验;两个变量间联系用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人群的脉压水平 进行年龄分层后,在40~、50~、60~和≥70四个年龄组男女脉压水平随年龄而增高(P<0 01),其中60岁以上增长最迅速(见表1)。 脉压水平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 414,P<0 01)。
表1 博州中老年自然人群男女脉压水平和危险因素聚集情况(略)
2.2 不同年龄人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情况 见表1。进行年龄分层后,男性危险因素聚集有随年龄逐渐增长的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40~49年龄组与≥50岁以上的三个年龄组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异常检出率依次为腹型肥胖>超重>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糖>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2.2 不同民族和性别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 见表2 。
表2 博州四民族中老年自然人群男女危险因素异常检出率的比较(略)
1)P<005,2)P<001。
2.3 不同脉压水平时心血管危险因素 (1)不同性别的脉压水平组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异常检出率:见表3。(2)校正年龄,收缩压和舒张压因素后得出偏相关系数P均<001(表4)。(3) 不同脉压水平组间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程度:按危险因素聚集评分,男女脉压60~80组和>80组者中评分≥2的检出率分别为859%,877%和911%,939%,明显高于PP≤60组者 (698%和712%,P<0 01),各组内男女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3 中老年脉压不同组间危险因素异常检出率(略)
1)P<005,2)P<001。
表4 脉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略)
注:偏相关分析的调整变量为年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为P值均<001。
3 讨论
PP综合反映了外周血管阻力和大动脉硬化程度,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已列为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3〕, PP能更可靠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4〕,而 DBP或SBP预测心脑血管病危险性的作用均低于脉压〔5〕。本研究也显示校正了收缩压和舒张压因素后脉压仍与心血管多种危险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国内外许多资料显示,居民的脉压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这与动脉壁的僵硬有关,50岁后上升速度明显加快〔6,7〕,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博州居民的脉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60~69岁组上升幅度最大,达10 mmHg,居民每增加10岁脉压平均增加5~10 mmHg。调查还显示40~49岁女性居民的脉压与同年龄组男性持平,50岁后女性的脉压超过同年龄组男性,70岁以上组女性居民的脉压又与同年龄组男性持平,与Franklin等的调查结果相似,原因是年轻女性血管壁的顺应性比同龄男性好,在绝经后随着血管壁僵硬的加速这种差别消失。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超重及肥胖均为人类患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促使心血管病发病和病死率增加,且这些危险因素有不断升高趋势〔8〕。心血管病危险性由危险因素的数量和水平决定,而更大程度取决于数量,多个危险因素的聚集并不是简单的叠加作用,而是使心血管病危险性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本研究危险因素聚集率达7724%,高于一般人群,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以超重和腹型肥胖、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的聚集为主。本研究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依次是超重和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而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最少,其中腹型肥胖占中老年人群的70%以上。这些与该地区寒冷,进食含脂肪和热量较高的食物,冬季活动量少等有关。除了环境因素和饮食习惯外,种族和遗传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蒙族男性和维族女性肥胖问题较突出,蒙族男性的血脂异常也较突出,高血压以哈和蒙族较高,高血糖以维族最多,而哈和蒙族最少。心血管的许多危险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发生时血管弹性功能较正常人有显著的降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血压增高及脉压差增大;反之脉压差增大时使血管壁所受压力增大,管壁弹性成分容易疲劳和断裂,血管内膜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性事件〔9〕,导致左室肥厚,心力衰竭和心肌缺血,从而产生心血管并发症。故脉压增大和心血管主要危险因素互为因果关系,造成恶性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中心环节为动脉粥样硬化。本研究显示,不论男女PP61~80 mmHg组和>80 mmHg组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明显大于PP≤60 mmHg组,说明PP为60 mmHg是一个分界点, PP>60 mmHg者心血管病危险性明显增加。脉压差与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在男性脉压差还与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有关,而女性还与腹型肥胖有关。以上资料表明:新疆博州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超重腹型肥胖和糖尿病等流行程度均已达到较高水平,脉压>60 mmHg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明显增加。提示我们要加强对该地区各民族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针对蒙族尤其是男性要重点防治高血压,肥胖和血脂异常,针对哈族要重点防治高血压,针对维族要重点防治糖尿病和肥胖。关注脉压对男性的影响以关注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为主,对女性以关注腹型肥胖和高血压为主。
【参考文献】
1 Wilson PWEstablished risk factor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Framingham study〔J〕Am J hypertens,1994;7:712
2 周北凡,武阳丰,赵连成,等我国中年人群向心性肥胖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703
3 Benetos A,Safar M,Rudnichi A,et alPulse pressure:a predictor of longterm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a France male population〔J〕Hypertension,1997;30:14105
4 Domanski MJ,Davis BR,Pfeffer MA,et al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prognostic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pulse pressure〔J〕Hypertension,1999;34:37580
5 Franklin SS,Khan SA,Wong ND,et alIs pulse pressure useful in predicting risk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irculation,1999;100:35460
6 Mitchell GF,Moye LA,Braunwald E,et alSphygmomanometrically determined pulse pressure is a powerful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recurrent events after my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J〕Circulation,1997;96:4254H
7 Franklin SS,Gustin W,Wong ND,et alHemodynamic patterns of agerelated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J〕Circulation,1997;96:30815
8 Bruel A,Oxlund HChanges in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composition of collagen and delastin,and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of therataortain relation to ageAtherosclerosis,1996;127:15565
9 Salomaa V,Riley W,Kark JD,et al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nd fasting glucose and insulin concentr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es:the ARIC studyCirculation,1995;91:14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