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间羟胺转复顽固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1例

发表时间:2012-03-29  浏览次数:424次

  作者:陈文智  作者单位: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内科

  【关键词】 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为常见的心血管病急症,终止其急性发作为治疗的主要目的,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有异搏定、心律平、腺苷三磷酸、乙胺碘呋酮、西地兰等以及压迫眼球、咽反射、压迫颈动脉窦或用Valsalva动作终止发作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但所有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转复PSVT。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先后使用以上各种措施均未能终止PSVT的11例患者静脉滴注间羟胺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入选病例均为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住院经心电图证实PSVT的患者。入选标准:①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常规使用异搏定、心律平、三磷酸腺苷、西地兰以及压迫眼球、咽反射、压迫颈动脉窦或用Valsalva动作均未能转复PSVT的患者。②冠心病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及两周内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患者除外。③年龄<70岁。符合以上条件的入选病例11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23~67(36.1+16.5)岁。基础疾病包括预激综合征4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冠心病1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余无器质性心脏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平卧位,行心电、血压监测。给药方法:间羟胺30m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根据血压调整滴速,如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静滴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则立即停药。记录患者用药前、转复前瞬间、转复后血压,以及转复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11例患者静滴间羟胺后有8例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72.7%,转复时间15+8.6min,转复前瞬间血压为166+8.6/91+5.5mmHg,转复后血压为126+9.3/96+5.8mmHg。用药前与转复后血压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剩余2例未能转律改其他方法后复律,1例因并发心源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2.2 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3例患者出现了轻度头痛、眩晕,2例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1例患者出现了心悸不适,经减慢间羟胺滴速后症状缓解,无其它严重并发症。

  表1 间羟胺终止PSVT前后血压变化(略)

  注:组内与用药前比较 1)P<0.01;2)P<0.05

  3 讨论

  PSVT为常见急性心血管疾病,常造成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心悸、头昏、黑朦、甚至心源性休克等。PSVT常用转复药物有异搏定、三磷酸腺苷、心律平、西地兰等以及非药物方法如压迫眼球、咽反射、压迫颈动脉窦或用Valsalva动作终止发作。其中异搏定为钙离子拮抗剂,文献报道其终止PSVT的转复率为94.1%[1],为公认的转复PSVT首选药。心律平为IC类抗心律失常药,其终止室上速的转复率文献报道为77.4%[2],有学者[3]认为可作为转复PSVT的第一线药。本组11例患者先后经以上治疗措施均未能转复PSVT,改用间羟胺治疗,转复率达72.7%,疗效显著。

  间羟胺是通过升高血压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而转复PSVT的。本资料静滴间羟胺的转复时间为15+8.6min,转复时间较长,可能与为避免血压剧升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而采用的缓慢滴注后根据血压逐渐调整滴速有关。从附表可见,用药前血压为92+7.5/52+6.9mmHg,用药后转复前瞬间血压为166+8.6/89+5.5mmHg,转复后血压为126+9.6/76+6.8mmHg,转复前瞬间与用药前血压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转复后与用药前血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静滴间羟胺后明显提升血压,对PSVT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特别是低血压的患者尤其适用。

  总之,对使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措施无效的PSVT静脉滴注间羟胺是一种有效、安全、方便、价廉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李庚生,高荟瑗,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几种复律方法的比较分析.实用内科杂志,1991,11(6):306

  [2] 肖正一,江洪,刘和棠,等.心律平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律及预防复发的作用.起搏与心脏,1992,6(3):144

  [3] 方卫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0,18(3):13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