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与D_二聚体相关性
发表时间:2011-03-15 浏览次数:424次
作者:彭程,宋新荔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高凝状态及D二聚体在临床诊治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2例老年无症状性慢性心功能不全(n=32)患者和57例老年症状性心功能不全(n=57)患者(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为Ⅱ级、Ⅲ级、Ⅳ级分组),另选取26例健康老人作为对照组(n=26)。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_二聚体水平并测定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各亚组间血浆D_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组血浆D_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组(NYHA分级II_IV级)随着分级的增加,D_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功能不全组LAD和LVEDD值均增加,LVEF和LVFS值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_二聚体水平与LVEDD、LAD呈正相关(P<0.05),与LVEF、LVFS呈负相关(P<0.05)。结论 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存在高凝状态,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高凝状态更为严重。D_二聚体水平和NYHA分级、左室收缩功能参数有良好的相关性,提示D_二聚体水平有助于临床全面的进行病情评估,可作为临床上一项重要的心衰评测指标。同时为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关键词】 D_二聚体;慢性心功能不全;高凝状态
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CHF)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并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因此,掌握老年CHF人群凝血相关指标水平的资料对阐明CHF的病理生理机制[1]、全面准确的进行病情评估、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有重要理论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89例,其中57例(n=57)症状性心功能不全,分为Ⅱ~Ⅳ级,年龄平均(72.5±6.1)岁,男40例,女17例;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标准[2],心功能Ⅱ级11例,Ⅲ级22例,Ⅳ级24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6例,合并高血压病22例,合并2型糖尿病19例,合并扩张型心肌病1例,合并老年钙化性心瓣膜病3例;其中无症状性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32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68.4±6.8)岁;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6例,合并高血压病11例,合并2型糖尿病4例,合并肾功能不全1例;排除标准:近期脑血管疾病、血液疾病、近期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6月内使用过抗凝剂、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另选取26例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老人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67.5±9.3)岁。对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肌酐水平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所有受试对象均禁食12小时后,清晨空腹抽肘静脉血4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_二聚体水平;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应用PHILIPS_7500,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左房内径(LAD)等数值。同时常规查体,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及胸部X线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变量之间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组D_二聚体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心功能不全组D_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与无症状性心功能不全组比较,不同分级的症状性心功能不全组(NYHA分级Ⅱ~Ⅳ级)D_二聚体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其中心功能Ⅳ级较Ⅲ级患者血浆D_二聚体水平增高(P<0.05),而心功能III级又较II级患者血浆D_二聚体水平增高(P<0.05),以D_二聚体的水平为自变量,心功能分级为应变量进行相关分析,随着心功能NYHA分级的增加,D_二聚体的水平随心衰分级的增高而增高(P<0.05)。表1 各组患者D_D的水平变化
2.2 不同组超声心动图数据: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老年无症状性及症状性心功能不全组LAD和LVEDD值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LVEF和LVFS值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LVEF逐渐降低,LVEDD逐渐增加,但老年无症状性及症状性心功能不全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 血清D_二聚体水平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相关性: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而D_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血清D_二聚体水平与LVEDD、LAD呈正相关(r=0.38,P<0.05;r=0.27,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69,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功能不全为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各年龄段心功能不全病死率高于同期心血管病住院的病死率[3]。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是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4]。
目前已知在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循环内分泌激活[2],近期大量研究显示[5],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存在凝血纤溶活性异常,存在高凝状态,并与心衰的严重程度以及左室功能密切相关。本文观察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外周血血清中凝血相关指标水平变化。结果显示DD的水平:症状性心功能不全组>无症状性心功能不全组>正常对照组,并且心功能Ⅳ级组>Ⅲ级组>Ⅱ级组。这与Gibbs等[6]的研究结果相符。
分析各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老年无症状性及症状性心功能不全组LAD和LVEDD值均增加,LVEF和LVFS值均减小。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而D_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血清D_二聚体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和LVEDD,LAD、LVEF、LVFS等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提示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高凝状态更为严重。Alehagen等[7]发现当外周血DD大于0.25mg/L时CHF患者死亡发生增加4倍,认为DD是CHF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早期对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检测D_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较全面及准确的进行病情评估,可作为临床上一项心衰评测指标之一。同时为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赵金晶,傅鑫,张湘兰.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凝指标检测的意义[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2,2:118-120.
[2]陈灏珠,廖履坦,杨秉辉,等.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334-1339.
[3]戴闺柱.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9):641-645.
[4]骆雷鸣,范利,李妍涵,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增加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危险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6):413-416.
[5]赵强,陈国伟,李雪梅,等.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9(2):96-99.
[6]Gibbs CR, Blann AD, Watson RD, et al. Abnormalities of hemorheological,endothelial,and platelet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sinus rhythm:Effects of 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nd beta blocker therapy[J].Circulation, 2006,103(13):1746-1751.
[7]Alehagen U, Dahlstrom U, Lindahl TL. Elevated D dimer level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eath in out patients with symptoms compatible with heart failure[J]. Thromb Haemost, 2004,92:1250-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