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1-02-14  浏览次数:397次

  作者:芮磊,刘甲兴,李俭春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80医院 心内科,福建 泉州 362000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脉压;老年人

  高血压在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高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呈线性相关。近年来有关脉压(PP)与心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引起临床研究的重视,许多流行病学和大规模临床试验已证明,增大的PP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显著关系。然而,既往大部分有关PP的研究多年来自于诊室血压,不能反映患者24h的真实PP水平。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PP水平,并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做比较,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PP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PP变化的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原发性高血压组:为2001年1月—2006年3月来我院住院或门诊检查、治疗的患者,共376例,男318例,女58例,年龄29~89岁,平均(61.34±14.29)岁,其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01例,男171例,女30例,年龄60~89岁, 平均(73.11±7.15)岁,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组175例,男150例,女25例,年龄29~59岁,平均(48.15±6.78)岁。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 即为高血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非冠脉性心脏病、贫血等疾病。(2)健康对照组:为体检的健康者,共157例,男106例,女51例,年龄20~82岁,平均(57.56±12.87)岁,其中老年对照组72例,男51例,女21例,年龄60~82,平均(69.52±5.80)岁,中青年对照组85例,男57例,女28例,年龄20~59岁,平均(47.33±7.11)岁。本研究老年人定义为年龄≥60岁者。

  1.2 动态血压检测 于上午8:00~9:00进行无创性携带式24 h 动态血压监测(ABPM),采用美通利DS250型动态血压监测仪袖带固定于右上臂,ABPM间隔白昼为20 min,夜间为30 min。6:00~21:59为白昼记录时间,22:00~5:59为夜间记录时间,血压测试期间受试者日常活动不限,有效血压测量次数>80%为有效病例。监测结束后记录全天平均收缩压(24 h ASBP)、舒张压(24 h ADBP)、脉压(24 h ABP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舒张压(dDBP)、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dSBP)、舒张压(nDBP)、脉压(nPP)。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血压单位为mmHg。接受动态血压监测的高血压患者,受试前如已接受降血压药物治疗,且血压未达标,受试时无需停药。

  1.3 统计学处理 采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将P<0.05设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未对年龄进行分组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动态PP的比较 在不考虑年龄的情况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组的24 h、白昼、夜间动态PP,SBP,DBP均显著增高(P<0.01),详见表1。

  表1 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健康对照组动态PP的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按年龄分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间动态PP的比较 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中青年健康对照组比较,24 h、白昼及夜间动态PP,SBP,DBP水平显著增高(P<0.01)。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老年健康对照组比较,24 h、白昼及夜间动态PP,SBP水平显著增高(P<0.01),DBP水平也显著增高(24 h DBP,nDBP,P<0.05,dDBP,P<0.01),详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组动态PP的比较(略)

  与中青年对照组比较,①P<0.05,②P<0.01;与老年对照组比较,③P<0.05,④P<0.01;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比较,⑤P<0.01

  2.3 不同年龄健康对照组间,不同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组间动态PP的比较 老年健康对照组与中青年健康对照组比较,24 h、白昼及夜间动态PP水平显著增高(P<0.01);24 h、白昼及夜间SB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24 h、白昼及夜间DBP水平显著下降(24 h DBP、dDBP,P<001,nDBP,P<0.0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4 h、白昼及夜间动态PP水平显著高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组(P<0.01),两组SBP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4 h、白昼及夜间DBP显著低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组(P<0.01),详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不考虑年龄的情况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PP,SBP,DBP均显著增高。分组分析显示,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中青年健康对照组比较,动态PP,SBP,DBP水平均显著增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老年健康对照组比较,动态PP,SBP,DBP水平也显著增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动态PP显著高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两组SBP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动态DBP显著低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组。研究不同年龄健康对照动态PP的变化发现,老年健康对照组的动态PP显著高于中青年健康对照组,动态DBP显著低于中青年健康对照组,而动态SBP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与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较时结果一致。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无论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还是老年健康对照组,动态PP增高主要与动态DBP下降有关。

  有关老年人PP增高的意义,基础研究显示,增高的PP不但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硬化的标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7],而且是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8]。左心室肥厚是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评价血压各参数对左室质量指数(LVMI)预测价值的研究发现血压参数中24 h 动态PP、夜间PP、白昼PP与超声测得LVMI呈显著正相关,提示PP是血压参数中最好LWMI的预测因子[9]。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也证实PP增大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子或心血管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1993年Framingham心脏研究中心发现SBP≥120 mmHg 的中老年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随着DBP的降低而升高,证实无论在血压正常者或高血压患者,SBP升高和PP增大比DBP升高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更为密切,提示PP增大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大,表明PP是一项比SBP和DBP更为重要的危险因子[2]。有关PP对冠心病预测价值与年龄的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显示,当年龄<60岁时,SBP,DBP是冠心病的强预测因子,当年龄>60岁时,DBP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呈负相关,PP比SBP在预测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方面更优越[3~4]。

  有关PP与年龄的关系,Framingham研究对血压正常或有高血压而未经治疗患者进行了长达30年的随访,发现收缩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舒张压在早期上升,50~60岁时处于一个相对平台期,60岁以后呈下降趋势,PP在年轻时上升较小,之后有加速上升趋势[6]。因为PP定义为SBP与DBP的差值,因此,凡影响血压的因素都将导致PP的改变。理论上讲,PP的大小取决于心搏量,心室射血速率与传输血管的状态等因素,后者即大动脉硬度和脉搏压力波的反射速度。由于老龄及重复的循环应力的作用,传输血管的僵硬度增大,顺应性下降,导致管道中脉搏的传递速度增大,使前向压力波从主动脉、外周传输动脉传递到各个反射点及返回到心脏的时间缩短,使正常应在收缩末期或舒张早期返回中央动脉的脉搏波提前在收缩中期折返,这进一步增加了已经有所升高的SBP,降低了DBP,使PP增宽。心脑血管疾病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高血压作为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参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传统的高血压定义、诊断、干预策略的制定均是以SBP和(或)DBP为依据,认为SBP、DBP、平均压(MAP)是预测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关于PP与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PP增大的高血压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病的可能性增加,PP增大是心血管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其预测作用甚至大于SBP与DBP[2~5]。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060-1064.

  [2] Franklin S S,Khan S A,Wong N O,et al.Is pulse pressure useful in predicting risk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Circulation,1999,100:354-360.

  [3] Glynn R J,Chae C U,Guralnik J M,et al.Pulse pressure and mortality in older people[J].Arch Intern Med,2000,160:2765-2772.

  [4] Sesso H D,Stampfer M J,Rosner B,et al.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pulse Pressure,and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s predic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men[J].Hypertension,2000,36:801-807.

  [5] Haider A W,Larson M G,Franklin S S,et al.Systolic blood pressure,diastolic blood Pressure,and pulse pressure as predictors of risk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Ann Intern Med,2003,138:10-16.

  [6] Franklin S S,Gustin W,Wong N D,et al.Hemodynamic patterns of agerelated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Circulation,1997,96:308-315.

  [7] Viazzi F,Leoncini G,Parodi D,et al.Pulse pressure and subclinical cadiovascular damage in primary hypertension[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2,17:1779-1785.

  [8] Lovett J K,Howard S C,Rothwell P M.Pulse pressure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plaque ulceration[J].J Hypertens,2003,21:1669-1676.

  [9] Jokiniitty J M,Majahalme S K,Kahonen M A,et al.Pulse pressure is the best predictor of future left ventricular mass and change in left ventricular mass:10 years of fol lowup[J].J Hypertens,2001,19:2047-205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