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年龄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长期效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08-13  浏览次数:440次

  作者:杨宏辉 朱中玉 高传玉 陈岩 牛振民 黄克钧 刘煜昊 李牧尉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3

  【摘要】 目的 了解年龄对冠心病患者在冠脉介入治疗(PCI)后长期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接受PCI治疗的患者584例,按年龄是否达到60岁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老年组315例,非老年组269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冠脉病变情况并进行长期临床随访(3~49个月),详细记录临床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非老年患者相比,老年组有更多的女性患者(29.84% vs 10.41%,P<0.01),合并高血压较多(59.37% vs 49.07%,P<0.05),以急性冠脉综合征为表现的较多(72.1% vs 57.25%,P<0.01),但其冠脉较小〔(2.97±0.36) mm vs(3.06±0.36)mm,P<0.01〕,但吸烟较少(36.51%对 69.89%,P<0.01)。两组患者的临床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但老年组全因性死亡(3.49% vs 1.12%,P=0.061)及心因性死亡有增高趋势(2.86% vs 0.74%,P=0.061)。经过校正不匹配的基线因素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老年与全因性死亡(r=0.078 9,P=0.061)及心因性死亡(r=0.075 1,P=0.074)呈正相关趋势,而年龄与之呈显著的正相关 (r=0.098 3,P=0.019及r=0.089 6,P=0.033)。结论 老年患者在PCI治疗后的长期临床预后较好,因此PCI治疗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关键词】 冠心病;PCI;年龄

  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冠状动脉病变可能弥漫且复杂,病情较重,在接受冠脉介入治疗(PCI)时往往容易出现并发症,近期临床结果较差〔1~4〕,而长期随访的临床结果似乎有矛盾〔2~8〕,而国内对老年患者PCI术后的长期临床结果研究更少〔4,5〕。本研究旨在了解临床实践中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长期临床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3年1月至2006年11月在我院接受PCI治疗的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及临床疾病不受限制,因临床资料不完整或因联系方式变化而失访的患者被剔除,临床资料完整且获得随访的患者584例,随访率70.79%。其中,男性462例(79.1%),女性122例(20.9%);年龄19~85(59.36±11.68)岁;合并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319例(54.6%),糖尿病86例(14.7%),吸烟314例(53.8%),血脂异常64例(11.0%)。按年龄是否≥60岁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老年组315例,非老年组269例。其中,老年组有2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占72.1%,非老年组有154例,占57.25%。

  1.2 PCI资料

  所有患者进行的PCI治疗操作程序规范可靠,手术径路:经股动脉径路175例(30%);经桡动脉径路409例(70%)。12例因血管过小或病变弥漫而仅进行经皮冠脉球囊成形术(PTCA)治疗,未置入支架;直接支架128例,占21.9%;其余患者均进行PTCA及支架置入。其中,置入DES(包括Cypher、Janus、Endeavor及Partner)255例;金属裸支架(BMS)(包括AVE、Driver、Tecnic、Lepu、Bx sonic及Vision)258例;DES及BMS混装支架59例。治疗冠脉左前降支及其分支319例;右冠脉及其分支151例;左回旋支及其分支113例。病变情况:B2/C型病变344例(58.9%),开口病变12例(2.1%),近段病变313例(53.6%)。支架直径2.5~4.0 mm,支架长度8~36 mm。共置入886枚支架,每个患者置入支架的数目1~6枚,平均1.51枚。

  1.3 随访内容

  详细记录每个患者临床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临床主要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性死亡、心因性死亡及非心因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再发、心力衰竭、因心脏病住院及恶性肿瘤。其中,主要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全因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脉重建。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用x±s,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偏相关的方法分析年龄与临床主要不良事件的关系。

  2 结 果

  2.1 随访时两组的一般情况

  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随访时间等基线临床特征如表1所示,老年组有更多的女性患者,更多的高血压,但吸烟较非老年组少(P<0.05,P<0.01),其余特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及氯吡格雷的应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有更多的患者在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术后吸烟较非老年患者少(均P<0.05);两组在完全停用抗血小板治疗及随访时其他药物的服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1 两组患者随访的一般临床资料〔n(略)〕表2 两组患者随访时的一般情况〔n(略)〕

  2.2 两组患者冠脉特点及PCI资料

  两组患者治疗靶血管及PCI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变类型、病变部位及PCI技术参数如表3~表5所示,老年组的冠脉直径较小(P<0.05),而病变部位及解剖类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非老年组患者C型病变及开口病变较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两组患者的病变特征及PCI治疗情况〔n(略)〕表4 两组患者的冠脉病变及PCI技术资料〔n(略)〕表5 两组患者的冠脉病变及PCI技术资料(略)

  2.3 两组患者临床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如心绞痛再发、非致死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全因性死亡、心因性死亡、恶性肿瘤及MACE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的全因性死亡及心因性死亡有增高趋势(P=0.061),且老年组因心脏病住院显著增加(P<0.05),见表6。表6 两组患者的临床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n(略)〕

  2.4 年龄与临床主要不良事件相关性分析

  因为两组患者在接受PCI治疗时有些基础资料不匹配,为了排除这些不平衡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我们采取校正了性别、高血压、病变类型、术后吸烟及治疗冠脉的直径后采取偏相关的方法评价老年及年龄与临床主要不良事件的关系。结果显示,老年与全因性死亡(r=0.078 9,P=0.061)及心因性死亡(r=0.075 1,P=0.074)有正相关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主要临床事件也无明显相关性;而年龄与全因性死亡(r=0.098 3,P=0.019)、心因性死亡(r=0.089 6,P=0.033)及因心脏病住院(r=0.098 3,P=0.019)呈正相关,与其他主要临床事件也无明显相关性。

  3 讨 论

  老年是冠心病PCI操作难度大,且容易出现并发症,PCI成功率没有非老年患者高,围术期并发症及近期预后也不如非老年患者〔1~4〕。其长期预后,国外已做过许多研究,包括临床研究及临床现实中的实际应用,大部分研究认为老年患者的预后不如非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死亡率增加,无MACE存活下降〔2,3,7,8〕,但也有研究认为,老年患者的预后甚至优于非老年患者〔6〕,所以目前对这一问题仍有矛盾。而国内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对老年患者行PCI术后的长期预后资料也不多。

  本文共纳入584例PCI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其中多数为老年患者,共315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这些老年患者中女性较多,合并高血压较多,多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这与国外的研究相一致〔6~8〕。而本组资料中老年患者吸烟较少,冠脉较小,而两组病例在病变类型、病变部位及治疗的靶血管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但国内韩雅玲等〔4〕报道老年患者的左主干病变及慢性闭塞病变较多,说明老年患者中病变类型较复杂,与我们的资料不同。

  在平均随访18个月期间,老年患者除因心脏病住院稍高于非老年患者外,其他主要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韩雅玲等〔4,5〕报道的结果类似,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老年患者长期随访结果均与非老年相似,因此认为年龄不是影响PCI术后长期结果的因素;国内资料显示老年患者的全因性死亡及心因性死亡有增高趋势,这与国外大多数研究不一致,考虑原因有:①本组资料样本量不很大;②国内研究一般定义老年患者为达到60岁,而国外研究老年的界线多为65岁甚至更高。因此,如果我们的样本足够大,老年的年龄上调,相信也会得出类似的结果,因为两者差异的P值为0.061。

  两组患者在治疗时的基础资料不匹配,为了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偏相关的方法分析老年及年龄与主要临床不良事件的关系。结果显示,老年与全因性死亡及心因性死亡有正相关的趋势,这与χ2检验的结果类似;而若将年龄与主要临床不良事件进行偏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年龄与他们呈显著的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各种类型的死亡也在增加,说明年龄确实是PCI术后不良临床预后的指标之一。造成各种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定义老年的界线不同,也可能是年龄有个阈值,超出后死亡率明显增加。但本文因例数少,没有发现老年与临床主要不良事件的相关性,若扩大规模相信可以得出国外研究一致的结果。总之,从本组资料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老年患者接受PCI治疗的长期预后并不比非老年差,但是存在不良预后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Feldman DN,Gade CL,Slotwiner AJ,et al.Comparison of outcome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of three age groups(<60,60 to 80,and >80 years)(from New York State Angioplasty Registry)〔J〕.Am J Cardiol,2006;98(10):13349.

  2 Cohen HA,Williams DO,Holmes DR Jr,et al.Impact of age on procedural and oneyear outcome in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a report from the NHLBL Dynamic Registry〔J〕.Am Heart J,2003;146(3):5139.

  3 Liistro F,Angioli P,Falsini G,et al.Early invasive strategy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comparison with younger patients regarding 30 day and longterm outcome〔J〕.Heart,2005;91(10):12448.

  4 韩雅玲,王效增,荆全民,等.老年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6;9(1):235.

  5 韩雅玲,杨桂棠,刘海伟,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老年女性多支病变的长期临床疗效观察〔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6):5157.

  6 Michelle MG,William AG,Peter DF,et al.Survival after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in the elderly〔J〕.Circulation,2002;105(12):237884.

  7 Voudris VA,Skoularigis JS,Malakos JS,et al.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of coronary artery stenting in the elderly〔J〕.Coron Artery Dis,2002;13(6):3239.

  8 Zhang Z,Mahoney EM,Spertus JA,et al.The impact of age on outcome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bass surgery versus stentasiste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oneyear results of stent or surgery(SoS) trial〔J〕. Am Heart J,2006;152(6):11536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