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4-30 浏览次数:451次
作者:杜风兰 作者单位:030002 山西太原,太原市杏花岭区中心医院
【摘要】 目的 观察运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5000 u,每12 h 1次,疗程7~14天进行治疗。结果 显效15例,占41.7%;有效14例,占38.9%;无效7例,占19.4%。总有效率为80.6%。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的优点是方便、安全、有效,不引起并发症。
【关键词】 心绞痛;肝素;疗效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一,笔者运用小剂量肝素治疗3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符合1997年WHO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绞痛诊断与分型标准,并经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除外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经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检查除外出血性疾病及抗凝禁忌证者。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50~69岁,平均58岁,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卧床休息1~3天,持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或消心痛24~48 h。口服药物的选择依心绞痛发病机制不同而有所侧重。初发和恶化劳力型心绞痛除劳力诱发的因素外,多有血管收缩的参与,治疗上常需硝酸盐、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联合应用。联合用药最大优点是相互取长补短,如消心痛、硝苯地平和倍他乐克合用,前两种药所引起的反射性心动过速可被后者所抑制。而治疗所致的冠状动脉张力增高和左室容积增大可被前两种药所抵消,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有益作用。对于单纯自发型和变异型心绞痛,其治疗主要以钙拮抗剂为主,少数病情顽固者,可并用两种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和地尔硫卓艹,亦可与硝酸盐联用。而混合型心绞痛还需并用β-受体阻滞剂。48 h后仍有胸痛的发作,发作时心电图相邻两个导联:ST段下移>0.1 mV,T波倒置或无改善的患者。
1.2 方法 36例患者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5000 u,每12 h 1次,疗程为7~14天,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自觉症状和心电图的变化。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1979年修订的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症状改善或心电图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心电图无变化。
1.4 实验室检查 肝素组治疗前后均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作为出血监测手段。
2 结果
参照国内外常用抗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36例患者,显效15例,占41.7%,有效14例,占38.9%,无效7例,占19.4%。总有效率为80.6%,有效者完全控制时间为(2.00±0.8)天,治疗期间有个别患者出现注射部位有片状瘀斑,不影响治疗,停药几天后消失,未见内脏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多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一。它病变复杂,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多样,且预后具有多方向性,即可演变为稳定型心绞痛,也可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缺血性猝死。因此,及时有效终止其发作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和降低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死亡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疗效满意。在此之前,笔者也曾用普通肝素治疗过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多数出现血尿、咯血,患者情绪紧张而病情反复,并需凝血酶原时间监测,使用较麻烦。低分子肝素钠与常规肝素相比具有明显的Xa因子活性,但其抗Ⅱa因子特性较少。因此在产生相同抗凝作用时,低分子肝素钠发生出血的几率较低、并具有蛋白结合率低、生物利用度高及半衰期较长的特点,它的优点是方便、安全、有效,不引起并发症,故不需要实验室监测,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较为理想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