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_反应蛋白水平与周围动脉疾病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0-02-03 浏览次数:536次
C_反应蛋白水平与周围动脉疾病的关系作者:倪海真,黄景勇,虞冠锋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一医血管外科,浙江?温州 325000 【摘要】 目的 测定血清C_反应蛋白(CRP)以预测周围动脉疾病的价值。方法 对2004年12月~2006年12月收住本院的周围动脉疾病患者,分别测定各研究组的C_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各组血清CRP水平:对照组为7.28±5.87mg/L,I期组为11.76±2.87mg/L,Ⅱ期组为19.87±6.29mg/L,Ⅲ期组为19.06±7.37mg/L,Ⅳ期组为19.16±7.33mg/L。对照组与其他四组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I期组与其它三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其他三组间比较没有差异性(P>0.05)。结论 CRP浓度的测定可以作为周围动脉疾病的判断指标;能对无症状性周围动脉疾病做出早期诊断,指导早期治疗。 【关键词】 血清C_反应蛋白;周围动脉疾病;早期诊断 随着周围性动脉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其预防已成为医学界的研究重点。慢性炎症标志物的代表C_反应蛋白与周围动脉疾病的关系如何文献报道不多。最新的CRP检测技术稳定、全自动、高灵敏,可以检测CRP的微小变化,为评价慢性炎症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一个简便的临床手段。本研究通过测定CRP,以预测周围动脉疾病程度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对收住本院的周围动脉疾病患者共121例,其中男102例,女19例,年龄54~86岁,平均(73±10.7)岁。采用Fontaine的分级法[1],即Ⅰ期:无症状的19例;Ⅱ期:轻至中度的间歇性缺血性疼痛和体征(如间歇性跛行、皮肤苍白和发凉等)的26例;Ⅲ期:静息性疼痛的55例;Ⅳ期:严重缺血(溃疡,坏死)的21例。除典型临床表现,均经肢体多普勒血流检测仪或CTA,动脉造影以确诊。 正常对照组:108例,其中男91例,女17例,年龄50~83岁,平均(71±10.3)岁。来源为本院体检中心经临床检查排除患有各系统疾病的正常人。排除标准:患者患有肝脏,肾脏功能障碍,恶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风湿性、自身免疫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内膜炎,近期有手术史,有炎症,肿瘤,发热,贫血史者等情况均不入选。以上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血样采集:患者在入院当时抽取肘前静脉血。对照组于清晨空腹抽取肘前静脉血。分别收集血清2ml,存入-70℃冰箱待测CRP。试剂:CRP试剂盒由美国L IFEKEY BioMeditech出品,大连泛邦公司提供。仪器:采用美国AM雅陪全自动分析系统。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测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差异的显著性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因素间关系研究用相关分析。2 结果 各组血清CRP水平,见表1。对照组与其他4组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I期组与其它三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其他三组间比较没有差异性(P>0.05)。表1 各组血清CRP水平3 讨论 外周动脉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和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2]。对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早期诊治是预防临床心血管事件和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的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关键。已知正常人血清中CRP含量极微,但在炎症反应过程中24~48h其含量可迅速增加1000多倍。CRP主要在肝细胞内合成和分泌,血浆半衰期19h[3],近年来,炎症反应参与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的病理过程受到重视,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动脉粥样化的血栓形成除了是脂肪堆积过程外,也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而CRP是动脉粥样化血栓形成疾病的介导和标志物[2,4]。炎症反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促使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引起动脉阻塞[5,6]。 本文发现:各组患者的CRP明显高于对照组;II~IV期患者基础状态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I期患者。但II~IV期组组间比较没有差异性。虽然CRP浓度的测定不能作为周围动脉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但检测CRP有助于对无症状性周围动脉疾病做出早期诊断,以便早期进行药物治疗。【参考文献】 [1]Fontaine R, Kim M, Kieny R. Surgical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circulation disorders[J].Helv Chir Acta, 1954,21(1):499. [2]Yeh ET, Anderson HV, Pasceri V, et al. Creative protein: Linking inflammation to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J]. Circulation, 2001, 104:974-975. [3]王前,郑磊,曾方银.超敏C_反应蛋白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542-544. [4]Libby P,Ridker PM,Maseri A.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J]. Circulation,2002,105:1135-1143. [5]Zwaka TP, Hombach V, Torzewski J. Creative protein mediat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uptake by macrophages: implications for Atherosclerosis[J]. Circulation,2001,103:1194-1197. [6]Matthew A Allison, Michael Criqui, Univ of California, et al.Novel Risk Factors for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is (MESA)[J]. Circulation, 2005,111(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