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12-30 浏览次数:700次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作者:赵依农,吾红光,邱慧卿,杨淳英,郑 彦 作者单位:衢州市衢江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浙江衢州 【摘要】 目的 观察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替罗非班静脉应用组(n=35)与常规治疗组(n=35),疗程36小时,终点事件是36h和30天的复合缺血事件(死亡、新发心梗、顽固心肌缺血)。结果 36h及30天的复合缺血事件发生率,受试组低于对照组(36h:2.9%vs22.9%,30天:5.7%vs35.7%,P<0.001),替罗非班组肌钙蛋白T(cTnT)峰值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替罗非班在ACS标准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并能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激活,发生黏附聚集而引起的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因此,ACS治疗的关键在于抗血小板。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的最终通路发挥有效的抗血小板作用,恢复心肌灌注[1]。本文旨在研究国产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国人ACS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8月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共入选了70例ACS的患者,其中男47例,女23例,年龄45~75岁(平均59.1±11.7)岁,ST段抬高的ACS 33例,非ST段抬高的ACS 37例。入选标准:45~75岁反复胸痛及心电图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典型ST_T改变肌钙蛋白T(cTnT)阳性(>0.03ng/ml)患者。排除标准:年龄>75岁,有出血倾向或出血病史;有己知的肝肾功能受损;有血小板减少(<60×109/L);有难以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Hg);1个月内行冠脉搭桥手术,有严重感染患者。受试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受试组:替罗非班(武汉远大制药)+低分子肝素+波立维+拜阿司匹林+其他治疗。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波立维+拜阿司匹林+其他治疗。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10μg/kg,3min内静脉推注完毕,继以维持量0.15μg/(kg·min),持续36h。表1 患者临床基线特征 1.3 观察方法和指标:36h及30天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再发心绞痛),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并发症,根据TIMI出血分级标准[2],Ⅰ为TIMI重度:血红蛋白下降超过50g/L或压积下降超过15%;颅内出血、明显出血,心包填塞;Ⅱ为TIMI轻度:自发性肉眼可见的血尿,呕血或咯血,血红蛋白下降<30g/L;Ⅲ为无显著意义出血并发症:大量出血:自发血尿,呕血,可察觉出血使血红蛋降低>30g/L;不明显出血:血液丢失未达到以上标准。血小板减少定义为血小板计数<60×109/L。所有患者入院时,6h、14h及36h分别检测血cTnT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临床终点观察:从表2中可见,替罗非班组36h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为3.1%,对照组为19.8%,临床随访30天,MACE发生率替罗非班组为6.8%,对照组为33.4%,临床出血并发症均未见大出血或小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0.5%和17.5%,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皮下瘀斑、血尿及鼻出血,2组均未见血小板减少病例。表2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注:两组比较P<0.05 2.2 心肌血清特异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T(cTnT)水平变化:从表3显示:6h血清cTnT水平在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清cTnT峰值水平14h及36h替罗非班组cTnT峰值水平和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表3 血清cTnT水平变化注:两组比较P<0.013 讨论 替罗非班为一种高效,选择性高,特异性高的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1998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替罗非班应用于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其患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目前临床上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抗缺血药物应用,使预后明显得到改善,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只能阻断血小板活化中的一条途径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而替罗非班作用在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因此在ACS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可以较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小板血栓的形成,从而减少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本文显示,在ACS的标准治疗中加用替罗非班能减少36h及30天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国内外报告[3,5]相似,其主要副作用是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并发症,本文两组均未发生大出血和小出血。cTnT水平的变化与ACS患者临床缺血事件、转归及预后密切相关[4~6],本文显示替罗非班组峰值水平及36h平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替罗非班与低分子肝素合用有增加出血的风险。但本文未见有增加严重出血的风险,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7],可能原因有:(1)替罗非班是非肽类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和GPⅡb/Ⅲa受体可逆性结合,达峰迅速,半衰期短,停止用药后被抑制的血小板功能在1.5~4h内即可恢复,不会造成长时间的血小板功能抑制。(2)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处于高凝状态,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不会增加出血风险。本文采用严重出血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未观察到皮肤黏膜出血。 综上所述,国产替罗非班是一个疗效显著、安全性好的抗血小板药物,对治疗ACS替罗非班和常规治疗相比可以获得更好的即刻效果,并能提高临床预后,而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相信随着对ACS病理机制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其治疗也将更具规范化。【参考文献】 [1]Vorchheiner DA, Badimon JJ, Fuster V. Platelet glycoprotein Ⅱb/Ⅲa receptor antagonist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AMA, 1999,281(15):1407-1414. [2]James C. Bleeding complications of glycoprotein Ⅱb/Ⅲa receptor inhibitors[J]. Am Heart J, 1999, 138:287-294. [3]Boersma E, Harrington RA, Moliterno DJ, et al. Platelet glycoprotein Ⅱb/Ⅲa inhibito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Lancet, 2002, 359:189-198. [4]Lindahl B, Venge P, Wallentin L. Relation between troponin T and the risk of subsequent cardiac events in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irculation, 1996,93:1651-1657. [5]杨晓燕,龚培力,王琳,等.关于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03):162-163. [6]侯玉清,周忠江,黎建勇,等.国产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7,8(01):36-37. [7]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6——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