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律失常97例临床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09-11-26 浏览次数:579次
小儿心律失常97例临床特点分析作者:罗晓姗 作者单位:湖州妇幼保健院儿科,浙江?湖州 313000 【摘要】 目的 观察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特点、病因及预后。方法 97例心律失常患者,均予以心电监护,常规心电图,胸片以及心酶谱检测,并做心律失常分类和病因分析。结果 窦性心律失常28例(28.7%)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9例,窒息7例,酸中毒6例,心肌炎4例,重症感染2例;早搏25例(25.7%),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10例,窒息6例,心肌炎5例,酸中毒3例;快速性心律失常29例(29.8%),主要病因为预激综合征11例,心肌炎及先心各6例,窒息4例,重症感染2例;传导障碍15例(15.4%),主要病因为窒息及先心及酸中毒各4例,心肌炎3例。结论 窒息、先天性心脏病病、心肌炎是严重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新生儿多为窒息缺氧,婴幼儿多为先天性心脏病引起,年长儿多为严重感染引起。大多预后良好,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合并基础疾病预后欠佳,应迅速处理,并针对病因治疗。 【关键词】 小儿;心律失常;分析;预后 本文对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97例小儿心律失常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不同年龄段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97例患儿中男57例,女40例;0~1岁42例(其中新生儿22例,包括足月儿10例,早产儿10例,过期产2例),1+~3岁28例,3+~7岁16例,7岁以后11例。所有患儿均经体检,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参照《小儿心律失常诊疗学》诊断标准[1]。 1.2 不同年龄段心律失常的各种病因及心律失常的类型:97例心律失常中,窦性心律失常28例(28.7%)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9例,窒息7例,酸中毒6例,心肌炎4例,重症感染2例;早搏25例(25.7%),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10例,窒息6例,心肌炎5例,酸中毒3例,重症感染1例;快速性心律失常29例(29.8%),主要病因为预激综合征11例,心肌炎及先心各6例,窒息4例,重症感染2例;传导障碍15例(15.4%),主要病因为先心及窒息及酸中毒各4例,心肌炎3例。不同年龄段的心律失常中,0~1岁占43.2%(新生儿占21.6%),1~3岁占28.8%,3+~7岁占16.4%,>7岁占11.3%。见表1。表1 各年龄组心律失常发病情况注:在0_1岁组中新生儿男13例女9例,窒息组12例;酸中毒3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心肌炎1例;重症感染2例。有些窒息患儿同时合并心脏病。 1.3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41例,气促、发绀30例,拒乳、呕吐27例,心悸心前区疼痛16例,心力衰竭10例,无临床表现仅在心脏听诊或心电监测中发现者11例。辅助检查:心肌酶升高者38例,电解质紊乱19例;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先天性心脏病(CHD)45例,(其中有超过一种异常以上者16例)。 1.4 治疗和转归:25例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患儿中,15例一般情况好,早搏呈单源性,未特殊治疗,早搏自行消失,10例CHD待手术治疗,6例口服心律平早搏消失,剂量每次5mg/kg,每6~8h 1次。6例为频发、多源性早搏,用药期间反复发作,需联合用药。7例室性心动过速(VT)患儿中,1例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好转,剂量每次1~2mg/kg,3例口服心律平早搏消失,1例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肺出血,1例因先天性梅毒并神经性梅毒家属均放弃治疗,1例颅内出血并频繁呼吸暂停DIC抢救无效死亡。21例室上速心动过速(SVT)患儿中,首先试用兴奋迷走神经方法,如经冷水湿毛巾敷面,年长儿还可教以使劲屏气或刺激咽部诱发呕吐等措施,17例均能立即转为窦性心律,其余4例患儿均有先天性心脏病,持续发作超过24小时,最终并发心衰,用地高辛后缓解,2例反复发作,需多次调整药物。所有患儿氧疗、能量合剂、心肌极化液、维生素C,以促进心肌酶代谢,改善心功能,并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减轻心脏负荷。对一些无症状、一过性、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期新生儿心律失常,应针对病因及诱因治疗,无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组织发育成熟,多于生后1周~2周自行消失。掌握原则为:(1)SVT伴心衰者首选洋地黄制剂[2],心衰纠正后改为心律平口服维持疗效;单纯SVT首选心律平、ATP、药物无效者可考虑用直流同步电复律。(2)VT先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转律后再静滴维持防止复发,无效时可改用心律平[2]。(3)对于传导阻滞,一般选用阿托品、异丙肾、烟酰胺等,本组有1例严重阻滞,临床症状明显,心室率<55次/min,药物治疗无效者,后转上级医院建议可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2 讨论 小儿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瓣膜预激综合征及心力衰竭等,但婴儿的心力衰竭多因窒息缺氧、酸中毒、宫内或产后感染及先天性心脏病等所致,因此加强监控围产期的一些高危因素,例如母亲妊高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脐带绕颈、胎膜早破及宫内窘迫等,并及时有效的处理就可减少新生儿的窒息缺氧以及继发的内环境失衡,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 小儿心律失常以早搏及窦速为多,症状轻者无须特殊治疗。随着其电生理逐渐稳定,节律起搏点及传导系统发育成熟,生理功能逐步完善,一些心律失常常于一周至三月内自然消失[3]。但一些存在严重原发疾病的新生儿如窒息缺氧,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多器官功能障碍必须及时纠正[4],特别生后1周的极低体重儿约有50%发生少尿性高血钾,可引起严重的传导阻滞,故治疗病因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关键所在[5]。年长儿心律失常以室性多见[3],发病原因多由于呼吸道或消化道及神经系统感染,除病毒细菌外,其他病原体也易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及时控制感染以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十分重要;另外室上性心动过速也较为常见,有报道与预激综合征密切相关[6],在存在器质性疾病时,反复发作易诱发心衰。药物控制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心律平为主,效果好,副作用少。 小儿心律失常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全身疾病的严重性和心律失常的程度[7],有效控制原发疾病后窦性心律失常及早搏预后较好,但严重窒息、严重感染、内环境紊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预后较差,本组1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 总之,由于小儿心律失常临床特点不典型,部分病人只通过体检和心电图才能发现[4],而小婴儿又有其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故处理上亦须分别对待。【参考文献】 [1]谭建新主编.小儿心律失常诊疗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3. [2]杨思源主编.小儿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4-515. [3]Roberta A. Ballard RA Avery′s Diseases of the Newborn·Seventh Edition[J], Science Press, 2001,759. [4]张志方.小儿心律失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3-126. [5]梁世山,陈古元,黄文瑞,等.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诊治经验[J].小儿急救医学,2004,11(2):103. [6]刘万红,王健怡,李敏,等.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及急诊处理[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9-11. [7]Cardiac arrhythmias in normal newborn infant[J]. Pediatrics,1981,6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