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11-09  浏览次数:557次

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观察作者:王欣    作者单位:(义乌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浙江义乌 322000)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缺血性脑血管病 二级预防 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颈动脉斑块、恢复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血栓形成、减少炎症反应作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2006年3月至2008年1月,我院将阿托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经颅脑CT或MRI确诊,随机分为他汀组69例和对照组66例。他汀组男37例、女32例,年龄41~79岁,平均60岁。合并血脂增高者17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狭窄11例,合并冠心病5例。对照组男35例、女31例,年龄40~78岁,平均60岁,合并血脂增高者15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9例,合并冠心病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排除标准:严重心血管病,重度的心律失常;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口服降糖药物,空腹血糖≥200mg/dl者;高血压经药物治疗BP≥180/110mmHg者;恶性肿瘤、甲状腺疾病、肺结核、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等。  1.2 方法:采用随机、开放设计,以二级预防为目的。①他汀组:阿托伐他汀钙(商品名: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407)20mg,1次/d,肠溶性阿司匹林75mg,1次/d,治疗1年;②对照组:肠溶性阿司匹林75mg,1次/d,治疗1年。通过信件、电话、门诊就诊、门诊及住院病历查询等方式随访两组患者1年内主要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死亡的发生率,同时检测治疗开始及治疗6、12个月患者肝功、肌酸激酶(CK)变化,如出现肝区不适或肌痛患者随时复查,以观察阿托伐他汀药物的安全性。主要终点定义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再发暂时性局部脑缺血发作(TIA)总和。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资料用x-±s表示,连续性变量采用双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v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随访情况:共122例患者完成1年随访,他汀组有6例失访:1例因观察期间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或心脏疾患或其他疾病退出试验,1例因肝功能异常、肌痛退出,1例再发脑血管病死亡,3例因不能坚持服药退出,共完成63例。对照组有7例失访:2例因观察期间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或心脏疾患或其他疾病退出试验,4例因耳鸣、胃肠道反应退出,1例再发脑血管病死亡,共完成59例。  2.2 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再发情况:随访12个月,结果见表1、表2。表1 2组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例数比较(例)表2 伴合并症病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注:2组比较P<0.05  应用Logistic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伴糖尿病,颈动脉斑快形成,高脂血症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2.3 不良反应他汀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但CK、AST、ALT连续升高均小于正常上限1倍,且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其次为肌痛和胃肠胀气,均未影响治疗。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发病率及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是当今世界上三大主要死亡疾病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_3_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降胆固醇药物,他汀类药物除降血脂以外,还有以下功能:①改善内皮细胞的血管舒缩功能,增强内皮细胞溶解纤维蛋白的能力,②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③维持粥样斑块的稳定性;④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流黏滞度。⑤增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2],从而能明显增加缺血半暗带的血流灌注[3]。本研究发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与单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相比,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明显减少了卒中的复发率,死亡率亦有所下降。对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狭窄、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可以明显减少1年内缺血性事件复发率。总之,阿托伐他汀在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作用明显,不良反应轻微,且无增加出血的危险,患者多数均能耐受,可推广临床使用。刚发表的“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建议”更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4]。【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刘志军,范生尧.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4):260-262.  [3]王成章,魏士贤.他汀类药物与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6,8(4):251.  [4]他汀类药物预防脑缺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组.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81-8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