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特发性性早熟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4-04-28 浏览次数:845次
儿童特发性性早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成长发育异常的性疾病,常在性发育年龄之前出现了第二性特征[1]。而女性患儿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患儿,8岁之前第二特征开始发育,10岁之前月经初潮是判定女性患儿性早熟的依据;10岁之前第二特征等开始发育是男性患儿性早熟的判定依据。特发性性早熟主要是促性激素释放激素过早的分泌,致使患儿第二性特征提前出现。选择 2012年2月~2013年1月儿童特发性性早熟患儿23例,对其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药物治疗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儿童特发性性早熟患儿23例,所有患儿均为女性,年龄6.1~9.4岁,平均(8.09±1.13)岁,8岁之前乳房均有发育现象。依据相关分期,处于B2期的患儿为8例,处于B3期患儿为13例,处于B4期患儿为2例。患儿骨龄在8.95~11.32岁,均超出实际年龄2岁。女性患儿经B超检查单侧卵巢容积在1 ml以上,并见多个卵泡直径在 4 mm以上。激发试验后均呈阳性,血清性激素均上升,运用免疫化学发光的方法进行测定时,黄体生成素峰值/促卵泡成熟素峰值在0.6以上,黄体生成素峰值在5.0 IU/L以上。并经尿常规、血常规、内分泌激素等相关检查,均符合临床特发性性早熟病症。
1.2 方法: 2 3 例患儿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GnRH-a) 醋酸亮丙瑞林进行治疗,用药方法为皮下注射, 100 μg/(kg·次),1次/30 d,治疗4~12个月,每2个月对患儿的体重、身高、第二性征进行复查。6个月后对女性患儿的子宫、卵巢、骨龄进行复查。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4.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例患儿经治疗1个月后,女性患儿乳房开始变软变小为 15例,未出现明显变化的患儿为6例。治疗4个月后,由B4转为B3患儿为3例,B3转为B2患儿为4例,B3转为B1患儿为6例, B2转为B1患儿为10例,女性患儿卵巢、子宫等治疗后容积明显变小,所有患儿性早熟特征均有所缓解。骨龄(BA)的增长明显低于实际年龄(CA)的增长速度,预测身高(PAH)与治疗前相比增高,而患儿治疗前的促卵泡成熟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与治疗后峰值水平明显降低(P<0.05)。特发性性早熟患儿治疗前后对比见表1。
表1 特发性性早熟患儿治疗前后对比(x ± s)
时间 E2(pg/ml) FSH(IU/L) LH(IU/L) BA/CA(cm) PAH(cm)
治疗前 19.68±21.37 16.81±6.37 23.45±7.96 1.40±1.13 155.4±4.67
治疗后 11.34±7.28 1.67±1.69 2.7±2.03 1.06±0.94 161.9±5.34
3 讨论
生活质量提高和不断优越,各种滋补品不断出现,儿童每天摄入含有大量激素的药物与食物,导致儿童较早出现性早熟[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是临床治疗儿童特发性性早熟的首选药物,它可将下丘脑内源性的释放激素失去原有的敏感性,减少促性腺激素的分泌,缓解患者性早熟的特征,从而延缓患儿骨骼成熟,有效防止骨骺的过早融合,提高患儿最终的身高[3]。而用药前,要确定患儿性早熟为真性或假性,此药物对假性性早熟没有治愈作用;确定病情后应及时治疗,效果较好,若未及时治疗会导致最终身高偏矮。在本次研究中,给予患儿GnRH-a类药物治疗后,减少了TSH、LH、E2分泌,延缓骨龄的成熟期控制延迟患儿发育,使患儿的预测最终身高得到提升。综上所述,对特发性性早熟患儿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4 参考文献
[1] 朱菊霞.儿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测定方法及护理和治疗[J].中国伤残医学,2011,17(6):113.
[2] 潘凌凌,林 峰.儿童特发性性早熟的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18(8):149.
[3] 徐 璇,彭丹霞,李 喆,等.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治疗儿童特发性性早熟60例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3):7.
[收稿日期:2013-11-30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