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13 浏览次数:529次
作者:成国明1, 吕金伟1, 王斐1, 何建刚1, 范引光2 作者单位:1芜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控制科, 安徽 芜湖 241000 2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安徽 合肥 230032
【摘要】 目的 了解芜湖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芜湖市2006-2010年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卡信息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芜湖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为40.90/10万,每年的3~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其中弋江区发病率最高,为93.85/10万;三山区发病率最低,为9.53/10万。20岁以下病例占总病例数的93.05%,学生占总病例数的72.04%,中小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计25起,发病823例,占总病例数的17.54%。结论 应针对高危人群、重点地区以及疾病的发病高峰期进一步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监测及防治工作。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疾病暴发流行; 流行病学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umps in Wuhu City and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s for controlling and preventing measures. Methods The data of mumps were collected in Wuhu City from 2006 to 2010, then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metho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mumps was 40.90/100 000 in Wuhu City from 2006 to 2010. The peak of mumps was from March to June and from November to next January. The incidence of Yijiang District was the highest (93.85/100 000), while the incidence of Sanshan District was the lowest (9.53/100 000). 93.05% cases were under 20 years old, 72.04% cases were students, 25 emergence public health events (involved 823 cases) appeared at primary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which accounted 17.54% of the total case number. Conclusions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mumps in primary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April to June and from November to next January is the crucial metho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mumps in Wuhu City.
【Key words】 Mumps; Disease outbreaks; Epidemiologic studies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等,还可导致不育和儿童后天获得性耳聋等严重并发症[1]。本病好发于儿童,亦可见于成人。腮腺炎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2004年纳入网络直报,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解芜湖市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并为今后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06-2010年芜湖市腮腺炎流行状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6-2010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系统统计年报资料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上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料,人口学资料来源于《芜湖市统计年鉴》。
1.2 统计分析
应用描述性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6-2010年芜湖市共报告腮腺炎4 692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0.90/10万,发病率最高的年份为2009年(77.21/10万),最低年份为2006年(6.79/10万)。自2008年起发病率明显上升,至2009年发病率达到最高,2010年发病率有所下降,见表1。表1 芜湖市2006-2010年腮腺炎发病概况
2.2 时间分布
芜湖市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季节特征较明显,每年的3~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均为发病高峰期,见图1。图1 芜湖市2006-2010年腮腺炎发病时间分布
2.3 地区分布
2006-2010年芜湖市7个县区腮腺炎报告发病水平差别较大。其中报告发病率最高的为弋江区(93.85/10万),其次为鸠江区(67.52/10万),三山区的报告发病率最低,仅为9.53/10万,见表2。表2 芜湖市2006-2010年腮腺炎各地区发病情况
2.4 人群分布
2006-2010年芜湖市4 692例腮腺炎病例中男性2 840例,女性1 852例。年龄最小的4个月,最大的80岁。病例年龄分布以小年龄组为主,20岁以下报告发病4 366例,占总病例数的93.05%,其中报告发病数最多的为10~岁组,为1 676例,占总病例数的35.72%。20岁及以上年龄组报告发病326例,占总病例数的6.95%,见图2。图2 芜湖市2006-2010年腮腺炎病例年龄分布
2.5 职业分布
病例数最多的职业为学生(3 380例),占总病例数的72.04%,其次为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分别占15.69%和5.48%,其他职业的共占6.79%。
2.6 聚集性发病情况
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并上报的有25起,占芜湖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总数的46.30%。2007、2008、2009和2010年芜湖市均有腮腺炎聚集性发病事件发生的报告,其中2008年13起,占聚集性发病事件总数的52.00%,见表3。2006-2010年芜湖市腮腺炎聚集性发病事件的病例数为823例,占总病例数的17.54%。表3 芜湖市2006-2010年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信息发生情况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芜湖市常见多发传染病,除日常报告外,国内也有用智能预测模型对腮腺炎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2]。2004年全国实行腮腺炎丙类传染病网络直报后,监测报告力度进一步加强,2008和2009年腮腺炎报告病例数大幅上升,可能与监测报告力度加强和暴发疫情发生、腮腺炎自身流行规律等多种因素有关。
芜湖市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3~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是腮腺炎的发病高峰期,这与国内报道的腮腺炎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期相一致[3,4]。2006-2010年的发病时间分布均呈现上述季节性特征,提示今后芜湖市的腮腺炎防治工作应重点围绕上述高发季节开展。
2006年芜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原芜湖县约14.7万乡镇人口分别划入弋江区、鸠江区和镜湖区,原繁昌县约14.2万乡镇人口划入三山区,易感人群的迁移可能是导致腮腺炎发病情况变化的因素之一。病例的地区分布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弋江区和鸠江区病例数较前几年明显增加,且均在由原芜湖县划入的乡镇出现了学校聚集性发病事件,分别为3起和4起,提示行政区划的调整,大量易感人群的迁入可能是造成弋江区和鸠江区腮腺炎报告发病率提高的原因。三山区和3县(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腮腺炎的报告发病率低于其他3个区,应加强腮腺炎高发地区的监测工作,开展针对性培训工作,提高防病人员和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2008和2009年芜湖市腮腺炎报告病例数显著高于其他年份,也高于梁剑等[5]的调查结果。可能与2008年春季以来芜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强调所有病例报卡必需注明患者家庭住址、学习单位和工作单位等,以利于病例的搜索,进一步确认有无聚集性腮腺炎发病有关。
研究表明,芜湖市腮腺炎病例以20岁以下人群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3.05%,与国内相关调查研究结果相符[6,7]。其中报告发病数最多的年龄组为10~岁组,占总病例数的35.72%;学生占报告病例数的72.04%;中小学校聚集性发病事件数与芜湖市腮腺炎发病高峰相一致,说明上述人群是芜湖市腮腺炎防治的重点人群,应重点加强对该人群的监测和宣传教育工作。
最近5年在芜湖市部分中小学校出现多起聚集性腮腺炎发病现象,除三山区外其余县区均有腮腺炎聚集发病事件发生, 5年累计报告该类事件25起,累计报告病例823例,占总病例数的17.54%。中小学校学生活动较为集中,一旦有腮腺炎病例发生,能迅速传播,很容易出现聚集性发病,今后做好中小学校的腮腺炎监测报告工作仍是防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为预防腮腺炎给儿童健康、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危害,应及早制定腮腺炎的控制和免疫策略,具体措施如下:①控制传染源,对现症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②有报道显示:腮腺炎基因型有较大的变异[8,9],所以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推广相关腮腺炎疫苗在少年儿童和未感染过的成人中普遍接种,在暴发地区根据发病情况、接种率、人群抗体水平调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进行疫苗应急接种[10]。③在该病的高发期落实幼托、学校机构晨检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防治病情蔓延。发现发热、腮腺肿大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教室、校舍采取疫源地消毒,保持室内空气通畅[11],切断传播途径。④加强健康教育, 做好当地群众的卫生宣传工作,宣传相关防病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参考文献】
[1] Galazka AM, Robertson SE, Kraigher A. Mumps and murnps vaccine: a global review [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1999,77(1):3-14.
[2] 周其宏,冯晓明,汪银,等. 皖南山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趋势的智能预测模型 [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0,14(8):739-741.
[3] 徐虹,李岩,梁士国,等. 哈尔滨市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22(7):49-50.
[4] 尤敏,徐桂霞. 哈尔滨市南岗区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 [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22(7):52-53.
[5] 梁剑,李建基,吴承刚. 广东省1997-2006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J]. 华南预防医学, 2008,34(2):47-48.
[6] 郑莉,张发香,叶建君,等. 2006年湖北省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 [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8,19(3):56-57.
[7] 潘伟毅,蔡志坤,张冬娟. 福建省2005-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J]. 中国热带医学, 2008,8(12): 2101-2102.
[8] 黄志成,濮小英,刘涛,等. 杭州市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型分析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18(5):795-797.
[9] 陈萌,陈丽娟,杨洁,等. 2004-2007年北京地区流行性腮腺炎病原学及基因型分析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18(9):1705-1707.
[10] 陈红英,张秀英,夏红雨. 一起小学生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配对调查 [J]. 中国计划免疫, 2005,11(1):71-72.
[11] 杨佩青,陈小玲. 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9,43(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