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1-12-15 浏览次数:456次
作者:李枝萍,刘军,徐婷婷,张知文,肖建 作者单位:四川,眉山市中铁医院内科(李枝萍、刘军、徐婷婷、张知文、肖 建、肖金全)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糖尿病的发病与死亡率在逐年增高,患病率与死亡率在不同的地区有一定差异。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明显的随年龄上升而增高的趋势。遗传因素、肥胖(或超重)、体力活动不足、膳食因素、早期营养、社会经济状况、呼吸与饮酒、高血压、年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都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
【关键词】 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危险因素;患病率;死亡率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糖尿病患者约为1亿人,然而,到2007年,该数字已经迅速增长到2.46亿人,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8亿人受到糖尿病的困扰。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糖尿病第二大国。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最新完成的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人口中,糖尿病患者约有4100万人,在20岁~70岁的人群中,男性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2%,比女性和总人口的发病率均高出约2%。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国家卫生部调查显示,我国每天约新增3000例,每年约增加120万糖尿病患者,其中约95%为2型糖尿病患者[1]。
1 流行病学
1.1 患病率 2型糖尿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人群是不同的[2]。我国曾组织过5次大规模的糖尿病横断面调查,按时间顺序,分别是1978~1979年全国14省市40万人口糖尿病调查[3-4],患病率为1.21%;1994年全国19省市25万人口糖尿病普查[5],患病率为2.28%;1996年全国11省市4万人群(20~74岁)糖尿病抽样调查,患病率为3.62%[6];2002年全国平均患病率为2.6%,其中大城市患病率有了较大幅度的升高[7]。2007年6月-2008年5月对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48431名20岁以上人群进行OGTT血糖检测显示,目前我国城镇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1.6%,男性为13.3%,女性为10.6%。从上述几次全国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国糖尿病在30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8]。糖尿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高明显上升[5-8]。国内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明显升高,其患病率可达到40岁以下人群的6.39倍[9]。随着时间的推移,糖尿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10]。糖尿病患病率在不同的地区有一定差异。1996年全国抽样调查资料结果显示[11],各省市糖尿病标化患病率最高为北京(4.56%)和四川(4.37%),最低为浙江(1.99%)和宁夏(2.28%),其余省在3.25%-3.48%之间;糖耐量异常(IGT)标化患病率最高为四川(8.21%)和山东(6.48%)。最低为宁夏(2.33%)和甘肃(3.52%),其余省在3.70%~5.35%之间;按抽样层分析,我国糖尿病标化患病率大城市(4.58%)高于中小城市(3.37%),富裕县镇(3.29%)高于贫困县农村(2.83%)。有人做过比较[13],发病率较高的北京、辽宁和最低的贵州、新疆之间相差达10倍。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1~4倍。IGT标化患病率虽然大城市(5.78%)高于中小城市(4.29%),但经济迅速发展的富裕县镇和农村IGT患病率分别为5.74%和5.02%。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显示,城市的糖尿病患病率依然明显高于农村[7]。2007年调查表明,我国糖尿病总的未诊断率为56%,其中城市为52%,农村为68%,农村明显高于城市,这为将来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点移向农村提供了依据;IGR数量的增长与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长趋势相似,也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总的IGR患病率为15%,已超过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峰值的年龄也是在70~年龄段,且增长迅猛。
1.2 死亡率 糖尿病的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人群差异,从0~200/10万不等。近30年来资料显示[5-16],糖尿病死亡率为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发达国家多在20/10万-50/10万之间,发展中国家大多低于10/10万,城市一般高于10/10万,农村多低于10/10万。不同种族间糖尿病死亡率明显不同,一般是黑人高于白人。我国糖尿病死亡率在近20年内增长迅速。1990~1999年糖尿病死亡状况的统计结果显示[17],10年间城市和农村糖尿病死亡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1.89倍和1.71倍,平均递增速度城市为7.35%,农村为6.17%。采用灰色系统GM(1,1)所建立的城市和农村糖尿病死亡预测方程计算,在没有其他特殊干预因素的前提下,预测到2005年糖尿病的死亡率将分别达到25.24/10万和8.15/10万。糖尿病死亡率地区分布特征差异显著,城市死亡率明显高于农村,1990年城市糖尿病的死亡率是农村的2.71倍,1999年城市是农村的3倍。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村,某些地区农村糖尿病死亡率的年增长率已经明显高于城市[18]。
2 危险因素
2.1 遗传因素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但遗传因素已被确认[18]。目前认为,糖尿病单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者仅占少数,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性[19-20],国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比无糖尿病家族史者高3~10倍,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则子女一生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可达40%,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高达25%[20]。国内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糖尿病的患病率要显著高于无家族史者。
2.2 肥胖(或超重) 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易患因素之一。许多研究发现,无论男女,不同年龄组中,超重者2型糖尿病患病率者显著高于非超重者,前者大约是后者的3-5倍。我国11省市的调查发现,DM和IGT患病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上升,超重患DM的危险(RR)为正常人的2.36倍,而肥胖的RR达3.43。对比印第安人的随访亦证实,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随体质指数的增加而呈线形增加趋势,体质指数<20者的发病率为0.8/1000人年,而体质指数>40者高达72/1000人年。国内的研究结果显示,BMI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一些研究还发现,WHR比体质指数可能对2型糖尿病的预测更有价值,尤其在亚洲人中。肥胖的时程也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以色列对2000名40~70岁的人群进行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的高患病率与其10年前较高的体质指数有更大的相关性。
2.3 体力活动不足 许多研究发现体力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2~6倍。有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及体育锻炼可增加胰岛素活性标志物的效应,从而改善糖代谢和脂代谢。马林茂等对我国11省市的糖尿病调查结果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体力活动与休闲时的体力活动减少均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4 膳食因素 高能饮食是明确肯定的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与膳食中脂肪所提供的能量百分比成正相关,与膳食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百分比呈负相关。日本相扑运动员每日摄能达4500~6500千卡,比一般日本人的2500千卡高得多。他们中40%发展为2型糖尿病。
2.5 早期营养 有人提出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后来的代谢障碍和增加发生IGT和2型糖尿病的危险。低体重新生儿较高体重新生儿在成长期更容易发生糖尿病,母亲营养不良或胎盘功能不良可以阻碍胎儿胰岛β细胞的发育。
2.6 社会经济状况 糖尿病与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富裕国家的糖尿病患病高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在不发达国家,富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也明显高于穷人。我国1994年的调查亦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且经济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低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
2.7 吸烟与饮酒 国内的有关糖尿病的研究中,单纯用吸烟、饮酒与否来分析其与糖尿病的关系时,并不能看到它们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而是戒烟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吸烟和不吸烟的人群,但经过年龄进行分层排除了年龄构成差异的影响后,可以确定戒烟者糖尿病的发病率比吸烟者及不吸烟者高。当采用吸烟与饮酒指数来分析吸烟与饮酒与糖尿病的关系,可以看到吸烟、饮酒指数与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大量吸烟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吸烟年限与吸烟量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生也越多[22]。Rimm-EB等报道一项美国114 247名护士的12年纵向研究结果表明,与不吸烟者相比,每天吸烟25支以上的妇女发生2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为1.42(经调整肥胖及其它危险因素后);对美国中老年男子进行6年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每日吸烟25支及以上者较不吸烟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为1.94(经控制已知的危险因素后)。
2.8 高血压 许多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血压者高,然而这可能与二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有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血压者的2.5倍,糖尿病患者至少1/3以上合并高血压并发肾脏损害者,高血压患病率达70%~80%。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报告,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子。除了以上因素外,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肯定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它相关的因素还有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无论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单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者仅占少数,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
【参考文献】
[1] people’s daily online.china has annual increase of 1.2 million diabetes patients[EB/OL].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200011/14/eng2000114_55162.html,2008-02-29.
[2] 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8-433.
[3]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协作组.上海地区十万人口糖尿病调查报告[J].中华医学杂志,1980,60(6):323.
[4] 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调查研究组.全国14省市30万人口中糖尿病调查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1981,20(11):678.
[5] 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1994年中国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J].中华内科杂志,1997,36(6):384.
[6] 王克安,李天麟,向丁红,等.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5):282.
[7]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年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7~60.
[8] Gulliford MC.Controlling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Int J epidemiol,1995,24(suppl):53.
[9] 穆 凯,应方微.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相关因素调查综述[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9,20(20):44.
[10]Chi Zhisheng.some aspects of diabe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perspective from Beijing.In :Mann J I,Pyer3/413/4K,Teyscger A (Eds).diabetes in epidemiological perspective [M].churchill livingstone publisher,edinburgh,london,melbourne and new york,1983:78-86.
[11]向丁红,吴 纬,刘灿群,等.1996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基线调查报告[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3):131.
[12]田凤华.中国糖尿病现状及初步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6):361.
[13]Morgan CL,Currie CJ,peters JR.Relationship between diabetes and moretality:a population study using record l indage[J].1Diabetes Care,2000,23(8):1103.
[14]彭 绩,周 华,程锦泉,等.中国城乡1985~1995年糖尿病死亡趋势特点与预测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5):221.
[15]Linda s.Geiss,William H.Herman,Philip J.Smith.Mortality in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A]1In: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Diabetes in America [M].12ndedition.NIHPublica2tionNO.96-1468,1995:233-257.
[16]Swerlow AJ.Jones ME.Mortality during 25 years of follow–up of a clhort with diabetes [J].int J Epidemiol,1996,25(6):1250.
[17]李 锐,王振果.1990~1999年我国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分析及预测[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5):2161.
[18]武忠弼主译.病理学总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888.
[19]Rotter J,Rmoin DL.The genetics of the glucose intolerance dis2 orders[J].Am J Med,1983,70:1161.
[20]Permutt MA.Genetics of NEDDM[J].Diabetes Care,1990,13:1150.
[21]郝新生,魏 枫,房忠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1999,7(4):150.
[22]陈思东,俞守义,许 雅,等.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