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
发表时间:2011-09-21 浏览次数:432次
作者:黄国良,冯敏 作者单位:350001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福建省内分泌研究所
【关键词】 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表现为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同一个体聚集,其主要组分是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和血脂紊乱。初步统计我国MS的患病率已达14%~18%。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MS患病率日趋上升,已成为一种新的慢性病和公共卫生问题。MS的危害性在于它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MS中每一项组分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而同时合并多种组分异常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更大。MS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是MS的高危人群,因此MS也成为老年人群新的流行病。由于老年人自身病理生理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其MS的流行病学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 老年人群MS的流行特点
1.1 地域、人种分布特点 不同地域老年人群MS的患病率有所不同。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人群MS患病率低,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正好相反。我国老年人群MS的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一项国内调查资料显示,北方MS患病率为23.0%,南方为11.5%,在地理位置上由北向南逐步呈下降趋势[1]。除地域不同外,城乡患病率差异也非常明显,城市高于农村。有资料表明,城市MS的患病率为23.5%,农村为14.7%。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老年人群有超过85%的人存在一种以上的代谢异常。此外,不同人种的MS患病率也有所不同,白种人MS的患病率高于亚洲人群,尤其是西班牙白种人。有研究表明,白种人MS患病率为23.9%,黑人为21.6%,而亚洲人患病率较低,日本和韩国分别为6.0%和13.0%。
1.2 年龄分布特点 尽管MS患病率在不同年龄段均较高,但不同年龄段其患病率是不一样的。MS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代谢异常,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很高。总体而言,MS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0岁前罕见,50岁前迅速上升,70岁左右达高峰,国内一项研究表明,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及≥80岁组MS患病率分别为6.97%、9.40%、14.81%和19.28%[2]。我国11省市≥45岁、≥55岁人群MS患病率分别是≥35岁人群的2.0倍和2.8倍[3]。因此,MS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明显。
1.3 性别分布特点 国内外多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不同性别MS的分布特征不同。<50岁,男性MS患病率高于女性;50岁时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相似;>50岁女性高于男性。国内11省市研究结果显示45岁之前男性MS患病率高于女性,45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4]。女性MS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比男性明显,>50岁明显增加,到老年患病率常超过男性。这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老年绝经后雌孕激素水平明显降低,易使绝经后体质量增加,导致MS患病率上升。而男性MS特点是患病率上升早、速度快、幅度大,因此在中青年,男性MS患病率常比女性高。但在不同种族中情况有所不同,白种人一般男性MS患病率高于女性,而西班牙裔、墨西哥裔白种人和黑人则是女性高于男性。
1.4 职业分布特点 轻体力活动者的MS患病率较重体力活动者高。常熟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干部、技术人员的MS患病率为12.2%,离退休人员为11.4%,工人为8.0%,农民为8.1%。前两者为轻体力活动者,后两者为中重体力活动者。此外,离退休老年人MS患病率显著高于在岗老年人,知识分子显著高于非知识分子[5]。
1.5 其他分布特点 婚姻状况也是影响老年人群MS患病率的因素之一。老年人群中丧偶者MS患病率最高,未婚者最低[6]。受教育程度中以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者MS患病率较高。此外,经济收入也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收入高低可能从多方面影响老年人MS患病率的高低。
2 老年人群MS各组分及其组合
特点2.1 老年人群MS各组分特点 2.1.1 高血压:各国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在MS 4项组分中,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无论男女均>40%,而且在老年人群仍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一组国内资料显示,≥50岁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0%,≥60岁的人群为40%,而≥70岁的人群可高达60%以上。由此可见,老年代谢异常中高血压非常普遍,患病率高,且常与其他代谢异常合并存在。
2.1.2 糖代谢异常:Isomaa等[7]研究显示正常人群中MS患病率为12%,在糖调节受损和糖耐量降低人群中分别为42%和64%,而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高达78%。随糖代谢异常的逐渐加重,MS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国内的调查也显示相类似的结果。反过来糖尿病患者其MS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美国第3次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显示,>50岁的糖尿病患者中有86%存在MS。
2.1.3 血脂代谢异常:老年人群MS的血脂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三酰甘油(TG)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的相对较少。一项针对老年人群MS调查研究表明,在老年人MS中血脂代谢异常为TG增高者占37.4%,而HDLC降低者仅占2.6%。此外,老年人群随年龄增长,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国内一项研究显示,60岁、70岁、≥80岁组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36.3%、48.2%和57.3%[8]。
2.1.4 中心性肥胖:老年MS患者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组,可高达63.43%。腰围(waistline,WL)是反映人体内脏脂肪含量的简易测量指标,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敏感指标,也是预测肥胖相关健康风险的主要指标。在老年人群中当WL≥90 cm时,MS患病率随WL增加而上升,随着WL增加,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等代谢异常指标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在WL≥90 cm以后代谢指标异常的数量增加较明显。在老年人群中WL与体质量指数、血压、TG等代谢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
2.2 MS各组分组合特点 MS各组分在不同个体叠加组合情况各不相同。国内调查显示,患一种代谢异常者占32.8%,2种异常者占36.2%[9]。邱昕光等[10]调查显示,无代谢异常组占总调查人群的10.1%,<3种代谢异常组占60.5%,MS组占29.4%,具有1种以上代谢异常达89.9%。
国外多数资料显示MS最常见的3项代谢异常组合为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这种组合约占MS的50%。国内最多见的组合是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和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高血糖,以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为最主要表现形式,而且这2组组合交叉组成的阳性率较高。此外,老年人群中MS组分单项或2项阳性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提示尽管这些老年人没有被诊断为MS,但他们发生MS的危险性仍然较高。因此,应加强心脑血管等相关疾病的监测和控制,达到对MS的一级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老年人由于有自身的特点,如各器官增龄老化、生活方式上静坐少动促发肥胖并改变肌肉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老年人肌肉质量丧失、体内脂肪增加,尤其是脂肪在腹部堆积和脂肪氧化缺陷,加重胰岛素抵抗。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MS的发病率在逐年提高,MS的个体患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风险是非MS个体的3倍,而心血管病病死率则增加5~6倍[7,11]。因此,MS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群健康的新的流行病,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群MS的流行特点,不仅对MS的一级预防有导向性作用,而且对老年易感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制订具体的防范措施,有助于降低MS的患病率,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防止或延缓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顾东风,Reynolds K,杨文杰,等.中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3):181186.
[2] 王浩,杨文.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及特点[J].实用老年医学,2003,17(3):142143.
[3] 吴桂贤,吴兆苏,刘静,等.11省市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队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7):551553.
[4] 脑卒中、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进一步研究协作组.11省市队列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5):298300.
[5] 吴荣霖, 徐敏皋, 周正元. 常熟市农村居民代谢综合征调查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4, 16(12): 575576.
[6] 胡晓抒,郭志荣,周慧,等.江苏省35~74岁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9):751756.
[7] Isomaa B,Almgrem P,Tumomi T,et al.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the metabolic syndrome[J].Diabetes Care, 2001,24(4):683689.
[8] 于桂兰, 崔会娣, 胡国薇.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病现状及特点[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5,7(3):196197.
[9] 邱晓敏, 邵虹,李蜀光.广东省佛山市老年代谢综合征流行调查[J].高血压杂志,2005,13(3):168170.
[10]邱昕光,严红,胡玉冰,等.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调查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8,22(5):374375.
[11]Lakka HM,Laaksonen DE,Lakka TA,et a1.Themetabolic syndrome and tota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middleaged men[J].JAMA,2002,288(12):27092716
作者单位:210011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祝群);210029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