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08-29  浏览次数:400次

  作者:王海生,王海燕  作者单位:257062 山东省东营市石油大学校医院内科 257000 山东省青岛市立医院国际门诊

  【摘要】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6~2008年门诊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78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9人,对照组39人。治疗组给予吡格列酮每日30mg;对照组给予罗格列酮每日8mg,共观察24周。结果 于24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间的降低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血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和(P<0.01),但治疗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明显优于罗格列酮。

  【关键词】 吡格列酮;罗格列酮;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

  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s)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通过与核过氧化物增殖活化受体(PPARγ)结合,并激活其活性,控制糖脂代谢。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和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TZDs药物[1]。为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临床改善作用,对我院门诊78例初诊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初诊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共78例,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36~74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吡格列酮)和对照组(罗格列酮),每组39例,其中治疗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36~73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38~74岁,两组有可比性。空腹血糖水平在7.0~13.0mmol/L,甘油三酯水平在1.7~8.9mmol/L,均无并发症。

  1.2 排除标准 孕妇、准备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糖尿病合并严重心、肝、肾、肺、脑疾病;有明显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有精神疾患、药物或其他药品滥用者;有手术、严重外伤等应激情况者;不能合作者。

  1.3 治疗方法 为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治疗组给予吡格列酮每日30mg顿服,对照组给予罗格列酮每日8mg顿服,总疗程24周。于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24周分别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TG、TC、HDL、LDL),每两周检测一次肝肾功能。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数据以x±s 表示。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

  2.1.1 治疗各阶段血糖水平的变化 两组在开始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逐渐下降,于24 周试验结束时,吡格列酮组比治疗前下降 (2.5± 0.8)mmol•L-1 ( P<0.01) , 罗格列酮组比治疗前下降(2.6±0.7 ) mmol•L-1(P<0.01),但两组血糖下降的水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样,两组在治疗12周和24周时,餐后2h血糖和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 ,但两组下降的水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2.1.2 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 吡格列酮组于治疗12周和24周时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和P<0.01),而罗格列酮组治疗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

  吡格列酮组于治疗12周和24周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和P<0.01),罗格列酮组于治疗12周时无明显变化(P>0.05),于治疗24周时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但增加的幅度明显低于吡格列酮组(P<0.05)。于治疗12周和24周时,吡格列酮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罗格列酮组于治疗前后亦无明显变化。

  2.3 不良反应 吡格列酮组治疗12周出现一例活动后喘憋、双下肢轻度浮肿左心衰症状患者,退出试验,停药两周后恢复正常,一例于治疗4周出现肝功异常,ALT高于正常2倍以上,AST轻度升高,停药后保肝治疗2周复查恢复正常。罗格列酮组于治疗2周、8周各出现一例肝功异常患者,均为ALT升高在正常值2倍以内,停药后2周复查肝功恢复正常。其他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胃肠道不适、肢体浮肿、体重增加,均反应轻微,患者可以耐受,坚持治疗至试验结束。

  3 讨论

  TZDs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由于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弱胰岛素抵抗,改善糖代谢而使血糖下降,减轻因血糖升高引起的葡萄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通过减少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减轻脂质对胰岛β细胞的脂毒性作用,从而有利于细胞功能恢复,对胰岛β细胞有直接的保护作用[2]。Khan等人研究证明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可以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3]。Goldberg等经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和平行对照研究发现,吡格列酮对血脂的影响明显优于罗格列酮[4]。但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对脂质谱产生不同影响的机制尚待深入研究。本研究观察了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血脂的影响。两组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有明显下降,二组下降程度无显著差异,两种药物可单一或与其他类别降糖药物联合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脂代谢紊乱,尤以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明显。本研究显示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而罗格列酮治疗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均增加了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但吡格列酮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及罗格列酮对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无明显影响。本试验结果显示吡格列酮及罗格列酮降血糖效果显著,但吡格列酮对血脂的影响明显优于罗格列酮。

  【参考文献】

  [1] 孙敬芳,李春霖. 胰岛素增敏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7,(1):24-26

  [2] 马凌燕,李国成,黄辉.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和临床评价[J].广东药学,2004,(3):69-71

  [3] Khan MA , St Peter JV , Neafus KL , et al . Prospective ,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the metabolic effect s of pioglitazone vs rosiglitazone in patient s wit h type 2 diabetes who were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troglitazone[J] . Diabetes , 2001 , 50 ( Supp l) ∶A 219.

  [4] Goldberg RB, Kendall DM, Deeg MA,et al .A Comparison of lipid and glycemic effects of pioglitazone and rosiglitazon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dyslipidemia[J]. Diabetes Care. 2005, 28(7):1547-155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