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两种给药方式对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效果比较
发表时间:2011-07-12 浏览次数:450次
作者:黄裕明 李建文 作者单位: 广州石井人民医院 广州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比较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予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及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强化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2月~2009年8月在我院住院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122例随机分为CSII组和MDI组,各61例,比较组间血糖达标时间、治疗过程中血糖波动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CSⅡ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血糖波动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小于MDI组(P<0.05)。结论:CSII泵胰岛素给药更符合生理规律,是目前最优秀的强化治疗手段。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内分泌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终身性疾病,其危害性主要不在其疾病本身,而是在于急慢性并发症,这些往往是由于诊断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所致。在糖尿病早期,β细胞功能损害是部分可逆的,英国皇家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在长达20年的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病人研究表明,强化治疗可使2型糖尿病病人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25%[1]。“强化治疗”给药方式包括CSII泵治疗或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每日3~4次)。故作者在2008年2月~2009年8月对住院新诊断的12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和应用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2组,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时间、治疗过程中血糖波动及低血糖发生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08年2月~2009年8月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患者122例,患者均符合WHO (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随机分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组61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4.3±10岁;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组61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7.3±9岁。
1.2 方法 CSII组:胰岛素为优泌乐,起始剂量为(0.44~0.8)×公斤体重,其中1/2为基础量、基础量分为六段;1/2为餐前大剂量、比例为4:3:3。MDI组:胰岛素为优泌乐和优泌林N,起始剂量为(0.44~0.8)×公斤体重,采用每日3餐前为优泌乐,睡前为优泌林N分次皮下注射。两组病例均予糖尿病健康教育及标准热卡饮食。血糖的监测应用罗氏康全血糖仪及试纸,每天监测8次血糖,即3餐前、3餐后2h血糖及睡前血糖及凌晨3点血糖,由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 调整原则是餐后血糖异常以调节餐前量为主,餐前、睡前血糖异常则以调节基础率为主;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也根据指血糖监测结果即时调整每日胰岛素用量,直至血糖达标(空腹、餐前指血血糖4.0~8.0mmol/L,餐后2h指血血糖5.0~10.0mmol/L,睡前指血血糖5.0~8.0mmol/L)。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计算血糖波动指标(日内血糖极差:每日最高与最低血糖之间的差值;血糖标准差:每日最高与血糖标准值之间的差值)及低血糖发生情况,血糖<3.9 mmol/L,无论有无症状均视为低血糖。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计算使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x士s)表示,组间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SII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为6.6±1.4天,MDI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为11.7±1.6天;可见CSII组能更快地控制血糖,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SII组的血糖波动小于MDI组(P<0.05)。CSII组共发现低血糖40次(0.10次/天·人),MDI组共发现低血糖128次(0.18次/天·人),CSII治疗能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胰岛素分泌缺乏(β细胞功能减退)和胰岛素作用减弱(肝脏和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2]。β细胞功能受损在2型糖尿病发病早期,出现空腹血糖异常前就己存在,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受损,第二时相分泌代偿性增加,以后进入失代偿期,胰岛素分泌不足,糖耐量异常进一步发展为2型糖尿病[3] ,此时胰岛β细胞功能只及原来的50%[4]。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常规治疗方法通常首选饮食和运动疗法,当血糖水平过高,单纯饮食无效时,再加用口服药物甚至胰岛素治疗,有研究认为这并不是理想的方法。国际英国皇家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国内翁建平等[1、5]研究证实胰岛素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目前临床上也主张积极应用胰岛素治疗来控制血糖。故选择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DI)及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是两种不同的给药方式,作者通过比较了MDI及CSII治疗的差异,发现CSII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血糖波动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小于MDI组(P<0.05)。
作者探究胰岛素泵(CSll泵)原理可能是根据:在人体,胰岛素存在两种分泌模式:一种分泌模式是胰岛素基础分泌,胰岛细胞24小时不间断地分泌释放小剂量的胰岛素,即基础分泌量0.5~IU/h以调节血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以维持血糖不至于升高;另一种分泌模式是在进餐时,胰腺会在短时间内分泌大量的与进餐食物相应的胰岛素,即所谓负荷量,以控制进餐后血糖不至于突然升高。这两种分泌模式可使人体血糖24小时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CSll泵在微电脑控制下按照设置好的剂量由螺旋泵推动储药器中的胰岛素进入输液管,通过埋入腹部或肢体皮下的针头输入皮下,采用24小时持续基础输注和餐前追加量相结合的胰岛素输注方式模拟正常胰岛B细胞的基础分泌和进餐时胰岛素的快速大量分泌的脉冲式释放,使胰岛素释放更符合生理特性。
而且比较多次皮下注射给药方式有以下优点:⑴胰岛素泵能模拟正常胰腺胰岛素分泌模式,24h不停向病人体内输人微量胰岛素(基础量),进食前再输人负荷量(餐前量),且餐前胰岛素用量显著减少,这样可以避免MDI中出现餐前低血糖及餐后高血糖,更能全天控制血糖波动;⑵传统胰岛素治疗方式易发生夜间低血糖,且夜间低血糖的情况是很复杂的。用胰岛素泵配合严格血糖监测,通过分段设定适当夜间基础量,可避免夜间低血搪、黎明现象及Somogyi现象发生;⑶使用泵后,餐前量只要在进餐前30 min左右再输注就可以,如果进餐量加大,还可以随时输注补充量。如果进食高脂肪或各种成分组成的食品,或参加冗长的宴会、有胃轻瘫、进餐时间长等情况,也可以用方波形式的餐前量来控制餐后血糖,这使得患者的生活自由度加大。
由此可见CSII泵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使它能进行持续基础分泌和进食时的脉冲式释放,使胰岛素释放更符合生理特性,是目前最优秀的强化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Alan D.Chetrington,朱鋐达.糖尿病:过去、现在和将来一2005年第65届ADA年会主席致辞[C].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5):3~5
[2]Ferrannini E,Mari A.Beta cell fime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insulin aetion inhumans:a critieal appraisal[J].Diabetologia,2004,47:943~956
[3]UK Prospective Diabets Study(UKPDS) Group.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itients with type2 diabetes(UKPD33)[J].Lancet 1998,352:837~853
[4]Andreas Festa,Ken Williams,et al.The natural course of β-cell funetion in nondiabetic and diabetic individuals[J].Diabetes,2006,55:1114一1120
[5]翁建平,李延兵,许雯,等.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