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糖尿病防治中心机关人群高血压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0-10-19  浏览次数:451次

  作者:解雨春 作者单位:210024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

  【摘要】 探讨江苏省南京市省级机关、市级机关人群高血压流行水平及其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方法 采用问卷等方式对2622名机关干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是否发生高血压为因变量,按所得数据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在2622名调查者中,高血压患者827例,患病率为31.5%,男性患病率(36.3%)高于女性患病率(24.1%) (P<0.01)。随年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加,影响我省机关人群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体质量指数、腰围、空腹胰岛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 结论 改变生活方式,有效预防和控制包括超重和肥胖等在内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 高血压 患病率 危险因素

  Prevalence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hypertension in official cohort XIE Yuchun, BIAN Rongwen, LOU Qinglin, GU Liubao, XIA Hui.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Jiangsu Province Geriatrics Hospital, Nanjing 21002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hypertension in an official cohort of Jiangsu Province. Methods 2622 individuals working in the goverment were enrolled and completed a designed questionnaire.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was calculated and the risk factors were analyzed using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was 31.5%, which was higher in male than that in female (36.3% vs 24.1%, P<0.05).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increased with age. The risk factors of hypertension included age, BMI, waist circumference, fasting serum insulin,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nd LDLC. Conclusions Changing life style and interfering the risk factors such a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have benefits on the prevention of hypertension.

  【Key words】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疾病,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机关人群作为城市中相对工作压力较大,平时缺少运动的群体,高血压流行病学方面的资料较少。为了解机关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高血压发病情况,并对它的危险因素做出分析,从而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对江苏省南京市省级机关、市级机关干部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江苏省南京市省级机关、市级机关干部2649例,其中资料完整2622 例。年龄22~86岁,平均(48.3±8.9)岁。其中男1608例,女1014例。

  1.2 内容及方法

  1.2.1 问卷调查:以问卷方式调查所有对象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机关工作年限、家庭人口数、月收入、月伙食费、口味偏好等;吸烟情况:是否吸烟,每天吸几支烟,吸了几年,是否戒烟等;饮酒情况:是否饮酒,饮酒种类,每周几次,每次几两等;体育锻炼情况:是否锻炼,是否出汗运动,是否剧烈运动,每次几分钟等;既往病史情况、家族史情况如糖尿病家族史等;高血压情况:是否有高血压,是否治疗,治疗几年,是否用药等。

  1.2.2 体格检查:主要参数为身高(m)、体质量(kg)、腹围(cm)、臀围(cm);体质量指数[BMI =体质量(kg)/身高2(m2)]。

  1.2.3 血压测量:选择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进行测量。 被测量者至少安静休息10 min,坐于有靠背的座椅上,裸露出左上臂,上臂与心脏同一水平。收缩压(SBP)读数取柯氏音第Ⅰ时相,舒张压(DBP)读数取柯氏音第V时相。其间相隔1~2 min重复测量,以3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1.2.4 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受试者抽血前8~14 h禁食,空腹抽取前臂静脉血后,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准确于3 min内服完75 g葡萄糖(溶于250 ml水),从服用第一口糖水开始计算时间,服糖后2 h(误差<3 min)采静脉血。其中抽取的血样于1 h内离心分离血浆,并在3 h内完成血糖测定。

  1.2.5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及餐后2h胰岛素(2hins)采用化学发光法(Beckman Coulter Access分析仪),稳态模型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IR=Fins×空腹血清血糖(FPG)/22.5; FPG及餐后2h血糖(2hPG)采用葡萄糖氧化还原法;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060 Automatic Analyzer)进行检测。

  1.2.6 质量控制:现场调查全部采用国际标准化的方法。调查前,各调查项目的调查人员都进行统一的培训并考核合格。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按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标准,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糖尿病诊断标准按1999年WHO标准:(1)具有典型症状,FPG≥7.0 mmol/L或2hPG≥11.1 mmol/L。(2)无典型症状,仅FPG≥7.0 mmol/L或2hPG≥11.1 mmol/L或OGTT血糖≥11.1 mmol/L,应再重复检测1次,仍达以上值者。

  1.4 统计学方法 对年龄、机关工作年限、人均月伙食费、体育锻练、口味偏重、吸烟、饮酒、高胰岛素血症、FPG、糖尿病、BMI、腰围、臀围、Fins、FPG、IR、TG、TC、HDLC、LDLC等因素分别作单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使用EPIDATA 2.0建立数据库,双重录入数据并逻辑检错无误后转换为SPSS数据库文件,使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病率 在2622例调查者中,共检出高血压患者827例,总体患病率为31. 5%,其中男性患病率(36.3%)高于女性患病率(24.1%)。两性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而男性发病较早,≤35岁患病率就达到了14.4%,60岁以前各年龄段男性患病率均高于女性,而50岁前各年龄段男性患病率更达到女性患病率的2倍以上, 56~60岁年龄段女性患病率开始与男性相近,从61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患病率则高于男性。 见表1。表1 机关人群各年龄段高血压患病情况 注:与其他各年龄组比较,** P<0.012.2 高血压患病的单因素分析 为研究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以是否发生高血压为因变量,对年龄、机关工作年限、人均月伙食费、体育锻炼、口味偏重、吸烟、饮酒、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BMI、腰围、臀围、Fins、FPG、IR、TG、TC、HDLC、LDLC等因素分别作单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有显著性意义的有年龄、机关工作年限、糖尿病史、饮酒、腰围、高胰岛素血症、LDLC等12个因素,见表2。

  2.3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以是否发生高血压为因变量,以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的变量为协变量, 以年龄、机关工作年限、体育锻炼、饮酒、Fins、高胰岛素血症、FPG、糖尿病、BMI、腰围、IR、LDLC为自变量,采用前进法逐步选择有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筛选出6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年龄、Fins、FPG、BMI、腰围、LDLC。见表3。表2 高血压患病的单因素分析表3 高血压患病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本次调查机关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1.5%,高于我国1991年普查全国≥35岁人口高血压患病率(23.9%)[1],此结果与2000年国家“九五” 攻关项目对城乡高血压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相近(城市:31.7%)[2], 略低于2004年浙江省第3次高血压调查结果(33.4%)[3]。这表明,南京地区机关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与我国城乡高血压患病率大致相符,从患病率方面来讲,机关人群作为城市中相对工作压力较大的特殊群体,未看出有差异。这可能与文化知识程度相对较高,平时比较注重运动、健康保健等有关。

  调查显示,年龄是高血压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不论男女,高血压的患病率都随年龄增长呈递增态势。Das等[4]研究显示,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年龄都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40岁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高于<20岁的人,40~49岁的人患高血压的概率是<20岁的4倍,50~59岁的人患高血压的概率是<20岁的8倍。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需要及早加强年龄对高血压风险度的认识并做好预防。统计同时显示,男性发病较早,青年男性患病率更是远高于女性,60岁以前各年龄段男性患病率均高于女性, 56~60岁年龄段女性患病率与男性相近,从60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患病率则高于男性。可能与近年来男性的社会应酬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以及吸烟、喝酒,而年轻女性更加注意身材的保养、减肥等因素有关;也与女性绝经期前、后体内雌激素的减少及其他的血管活性调节作用相关。大量研究发现包括高血压的发病率、伴随发生的靶器官损伤如冠心病、终末期肾病以及男女性死亡率等都存在重要的差别。关键因素就在于雌激素的调节,与具有调节血管活性的作用,存在于对抗高血压治疗敏感的组织中,能减弱固有的潜在的神经毒性刺激作用[5]有关。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及增生的脂肪组织中血流量均增加,心率、心输出量都相应明显增加,由此带来的高循环动力状态导致动脉血压增高。其循环中瘦素水平升高,肾脏、肾上腺、脂肪组织等部位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都增加,肾小管重吸收也增加,导致肾压力性尿排泄作用受损,机体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同时肥胖者体脂量较多,而脂肪细胞局部可以形成完整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所以脂肪组织可能是肥胖者循环的血管紧张素原的重要来源,成为肥胖者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7]。Doll等[8]的研究显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无论年龄和体脂分布有何差异,个体SBP和DBP均与BMI或腰围呈正相关。Hu等[9]对年龄25~64岁的17 441例芬兰个体随访11年发现,随BMI增高,高血压危险系数在男女性均显著增高。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高血压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其生理机制可能与血浆LDL的代谢途径有关。正常人血浆LDL每天降解总量的2/3由LDL受体途径降解,1/3的LDL可被氧化修饰,如oxLDL。oxLDL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 Nagase等[6]研究发现oxLDL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同样作用于高血压的发生。调查结果显示,FPG、Fins也是高血压独立的危险因素,其机制可能与IR相关。

  据估计我国成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 亿人,患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10],同时机关背景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也随之不断上升。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善不良的饮食结构,有效预防和控制包括高脂和肥胖等在内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变化趋势[J].高血压杂志,1995,3 (增刊):713.

  [2] 胡永华,李立明,曹卫华,等.城乡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3):177179.

  [3] 徐小玲,唐新华,金宏义,等.浙江省高血压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4,4(5):510.

  [4] Das SK, Sanyal K, Basu A. Study of urban community survey in India: growing trend of high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 Int J Med Sci,2005,2(2):7078.

  [5] 童晓明,郭玉香,王树春.高血压的性别考虑新观点[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9,20(2):7880.

  [6] Nagase M, Hirose S, Fujita T. Unique repetitive sequence and unexpected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of rat endothelial receptor for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LOX1)[J]. Biochem J,1998, 330(Pt 3):14171422.

  [7] 李颖利,冯凭.肥胖相关性高血压[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5):328330.

  [8] Doll S, Paccaud F,Bovet P, et al. Body mass index,abdominal adiposity and blood pressure: consistency of their association across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J].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ld,2002,26(1):4857.

  [9] Hu G, Barengo NC, JAAKKO Tuomilehto J, et al.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mass index to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a prospective study in Finland[J].Hypertension,2004,43(1):2530.

  [10]武阳丰,周北凡,陶寿琪,等.我国中年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111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