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09-07-11 浏览次数:897次
作者:黄少珍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肾脏病研究所,广东湛江 524023
【摘要】 膜性肾病是肾小球疾病中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多罹,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值得关注的。要根据其危险度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应权衡利弊,充分考虑疗效/风险之比,减少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本文就近10 a膜性肾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膜性肾病 免疫治疗 对症治疗 综述文献
膜性肾病(MN)是中老年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类型,其病理特点为局限于肾小球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不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迄今为止,M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的争议也较大,本文就近10 a膜性肾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免疫治疗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约有30%可自行缓解。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严重蛋白尿、高血压、老龄、男性和肾功能损害。最近,Moranne等[1]指出糖尿病、贫血也是MN的独立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在诸多高危因素中,大量尿蛋白及其持续时间是IMN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Cattran等[2]根据蛋白尿制作一个复杂的预测公式,并在多国患者身上得到验证。基于这些研究结果,Cattran认为血肌酐正常,尿蛋白<4g·d-1,维持6个月,病情恶化的风险小,为低度危险;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肌酐,尿蛋白4~8 g·d-1,维持6个月,为中度危险;肾功能不正常,或肾功能恶化和或尿蛋白>8 g·d-1达6月,为高度危险。对于低度危险者不推荐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在IMN的治疗中,大多数学者赞同对其中具有终末期肾病(ESRD)倾向的高危患者尽早治疗,而对不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给予一段时间的观察期,以期患者获得自然缓解,进而避免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副作用。因此,对于MN要根据其危险度,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目前常用的免疫抑制治疗包括以下方面。 1.1 糖皮质激素 近年来大量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口服对诱导MN患者临床缓解及肾功能保护方面均无明显益处,故不应单独使用。 1.2 糖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 在缓解蛋白尿和延长肾脏存活方面已证明有效(循证医学A级),但何种方案最佳目前尚无定论。常用方案如下:
1.2.1 糖皮质激素+苯丁酸氮芥 Ponticelli等[3]进行了以甲泼尼龙联合苯丁酸氮芥(MP +CH)6个月周期性治疗MN(意大利方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选者均为肾功能正常的肾综(N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39例),前者治疗期间第1、3、5月前3d静脉滴注甲泼尼龙1g·d-1,随后的27d口服泼尼松0. 4mg·kg-1·d-1,第2、4、6月口服苯丁酸氮芥0.2 mg·kg-1·d-1,总疗程6个月,对症治疗两组相同,经10a随访,不论是NS缓解率(随访期间蛋白尿维持在非NS范围)还是肾脏10年存活率,治疗组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分别为61%vs33%、92%vs60%),提示MP+CH具有较好的降低蛋白尿及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1.2.2 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 Ponticelli等[4]对比甲泼尼龙联合环磷酰胺(MP+CTX)与MP+CH治疗MN,MP+CTX组(CTX为2.5 mg·kg-1·d-1)43例, MP+CH组44例,MP+CH用法同文献[3]。结果显示,3 a内两组蛋白尿完全或部分缓解率分别为93%和82%,2 a内复发率分别为25.0%和30.5%,两组肾功能都保持正常,提示CTX和CH都可用于MN蛋白尿的治疗和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但MP+CH组有14 %患者不能完成全程治疗,而MP+CTX组仅有5%。对于轻至中度肾衰竭并存在大量蛋白尿MN患者,du BufVereijken 等[5]给予MP+CTX治疗并随访7 a,发现蛋白尿水平明显下降并且肾功能保持稳定,但病情复发率仍为28%,且66%的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感染及出血性膀胱炎等。Jha等[6]研究也证实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MN能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上述研究可见,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有效,并优于MP+CH方案,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其不良反应亦不容忽视。
1.2.3 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 Ahuja等[7]进行了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治疗MN的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4 a随访结果显示,无论在降低尿蛋白还是保护肾功能方面都无明显效果。Goumenos等[8]也进行了同类研究且随访10 a,得到同样的结论。因而,硫唑嘌呤不宜作为治疗MN的常规用药。 1.3 环孢素A(CsA) CsA是在T淋巴细胞内通过阻止钙调神经蛋白(calcineulin)抑制白介素2的产生,从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在Cattran等[9]进行的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中,来自北美11家肾脏病中心51例肾功能正常、糖皮质激素抵抗的IMN呈NS(尿蛋白4~8g·d-1)患者,在控制血压和限制饮食蛋白量(0. 8g·kg-1·d-1)基础上,治疗组加用CsA (3.7 ±2.0) g·kg-1·d-1,6个月后蛋白尿缓解率达75%,而对照组仅为22%;随访18个月治疗组蛋白尿的缓解率为39%,而对照组仅13%;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的肾功能基本稳定,也无患者因副作用而退出治疗,显示小剂量CsA对IMN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但其远期效果较差,随访52 周后治疗组43%的患者复发。Goumenos等[10]比较激素联合CsA与激素加细胞毒药物在MN中的疗效,结果也显示激素联合CsA治疗MN有较高的缓解率,并且比细胞毒药物的副作用少,但是停药后复发率高。因而临床应用CsA治疗MN时应重视其副作用,特别是肝肾毒性,在用量超过5 mg·kg-1·d-1或以其治疗伴有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者时,用药过程中如出现血清肌酐升高超过基线值50%应停药,超过基线值25%或高于参考值应剂量减半。 1.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Berg等[11]报道以合成的ACTH治疗8 例MN1a后,其中7 例尿蛋白完全缓解。Ponticelli等[12]报道IMN呈NS表现的患者分别采用甲泼尼龙联合细胞毒药物(6个月周期疗法)与肌注合成ACTH(1 mg,每周2次,持续1 a)治疗两组的初步研究结果,两组累积总的缓解情况分别为15/16与14/16,尿蛋白量在细胞毒药物组从5.1g·d-1下降为2.1g·d-1,ACTH组从6.0 g·d-1下降到0.3 g·d-1,在ACTH组未见明显的副作用,提示大多数IMN呈NS表现者对两种方案均有良好治疗反应。 1.5 霉酚酸酯(MMF) MMF不良反应较少,没有明显的肾毒性和血流动力学及代谢方面的副作用,对常规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作为一种尝试,对有进展性肾功能恶化者也是可考虑的选择。Miller等[13]使用MMF治疗IMN 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了较好的疗效,16例激素、CsA或其他细胞毒药物治疗无效的MN患者使用MMF(2 g·d-1)治疗6~16个月,结果有6例蛋白尿的减少在50%以上。Branten等[14]比较MMF与CTX对IMN的疗效,MMF组(32例,伴肾功能不全)以MMF 1 g治疗,每天2次,共12月;对照组(32例)以CTX1.5mg·kg-1·d-1治疗12月。且两组均接受间歇性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及隔天激素疗法。随访中位数时间为23月(11~46月),结果显示MMF可以减少蛋白尿及改善肾功能,但与CTX比较未显示出更好的效果及耐受性。但目前以MMF治疗IMN的文献尚少,且大多病例少,观察时间短。因而如何选择MMF的最佳给药时间、剂量和方案仍需进行大规模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1.6 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是新型免疫抑制剂,对难治性MN的治疗已有一些个案报道。Praga等[15]进行了以FK506治疗MN的RCT研究,对照组23例,治疗组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ACEI/ARB及他汀类药物等对症处理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接受FK506(0.05mg·kg-1·d-1)治疗12月,然后减量6月。在随访第5、12、18月时,治疗组的缓解率分别为58%、82%及94%,而对照组的缓解率分别为10%、24%及35%,治疗组患者的尿蛋白显著减少。在治疗中对照组6例(26%)血肌酐上升50%,达到次要终点;而治疗组仅1例(4%)血肌酐上升,达到次要终点(P<0.05)。在他克莫司减量阶段无复发,但在停药后有超过50%的患者肾综复发。提示他克莫司能改善MN的肾综及稳定肾功能,但停药后复发率仍较高。 1.7 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 Palla等[16]以IVIG(0.4g·kg-1、3周间隔、连续10个月)治疗9例MN(5例肾功能正常,4例肾功能中度异常),在肾功能正常的5例中4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在肾功能异常的4例中,1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在另一个回顾性研究中[17],30例MN患者被给予IVIG(100~150 mg·kg-1·d-1,6 d一个疗程,共1~3疗程)治疗,结果IVIG诱导早期的缓解率为57%。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IVIG副作用。治疗机制可能是IVIG刺激单核细胞产生IL1受体拮抗剂抑制自身抗体形成、减少IL1和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的合成、降低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动物实验发现预防性应用IVIG能减少实验性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的损伤,此效应可能通过抑制局部肾小球内补体的激活[18]。 1.8 抗CD20单克隆抗体 抗CD20单克隆抗体即rituximab(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针对B细胞表面抗原CD20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动物实验证实,典型的肾小球上皮下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B细胞介导有关。特异性阻断B细胞理论上是有治疗效果的,因此抑制B细胞增殖及其活性成为治疗IMN一个新的靶向性措施。目前的研究发现:CD20抗原是信号传导通道复合物的部分,其功能类似于钙离子通道,参与调节B淋巴细胞的生长和分化。rituximab能抑制细胞增殖,直接诱导B淋巴细胞凋亡。Ruggenenti等[19]对14例持续NS的MN患者采用rituximab(375mg/m2,每周1次静脉输注,共4周)治疗,发现伴有中度小管间质损害的8例患者,24 h蛋白尿从9.1 g下降4.6 g,但是6例伴严重组织损伤的患者,蛋白尿无改变。Cobo等[20]亦报道1例57岁男性呈NS的难治性IMN予ritux2imab疗效良好。Fervenza等[21]对15例MN经过ACEI/ARB类药物治疗后仍持续大量蛋白尿的患者以ritumximab治疗1 a,其中2例尿蛋白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不良反应小。但rituximab对MN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 1.9 补体抑制剂 补体系统参与了膜性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MN患者和实验动物尿中均可检出膜攻击复合物C5b9,并导致足细胞非溶解性损害、激活特异性的细胞信号通路、引发足细胞反应、细胞肥大、基质增多以及蛋白尿。动物实验发现抗C5抗体(eculizumab)能阻止膜攻击复合物形成[22]。但在国外的一项对200例IMN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显示eculizumab 两种剂量均不能降低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可能与剂量太低无法完全抑制补体有关[2]。中大剂量的eculizumab对MN的治疗是否有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最近有实验证实选择性C5a受体拮抗剂能保护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对于IMN 是否有效值得进一步探讨[23]。 1.10 雷公藤多甙 其药理作用有别于糖皮质激素或其它细胞毒药物,雷公藤多甙可能通过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降低GBM对蛋白的通透性而减少蛋白尿。最近有研究发现雷公藤多甙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NS有很好疗效,总有效率达93.75%,其不良反应远较用大剂量激素泼尼松为小,尤其对老年NS治疗效果更佳[24]。国内也有人主张对于激素依赖型的NS患者,可加用雷公藤多甙[25]。雷公藤多甙的治疗量和中毒量比较接近,因此其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2 对症治疗 此包括适当限制蛋白摄入、应用ACEI和(或)ARB控制血压达靶目标、合理使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调脂以及抗凝及抗血栓等。此外在IMN临床治疗中,必须重视治疗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减少因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对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肾功能减退、肝功能障碍、高龄者尤应高度注意。3 中药治疗 国内有不少研究都证实了一些中药对减少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尿蛋白、减少复发、减轻激素、免疫抑制剂带来的不良反应有一定作用。王琳等[26 ]1990-2005 年以“益气活血化湿方案”为主的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的170例MN病例,结果显示该方案能显著减少尿蛋白排泄量、升高血浆白蛋白水平。Ahmed等[27]亦报道1例经ACEI、ARB、CsA、MMF等治疗后仍持续大量蛋白尿的IMN 患者,以中药黄芪治疗,每天15g·d-1,用药期间尿蛋白完全缓解,但停药复发,用药后再缓解。 4 结语 MN是肾小球疾病中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多罹,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值得关注。既往的研究结果提示对于MN患者,我们首先要确定患者的危险程度,根据不同的危险度给予对应治疗[28]。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应权衡利弊,充分考虑疗效/风险之比,减少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治疗上,单一的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基本上无效,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交替使用的方案较佳,受临床青睐。CsA、ACTH、MMF、FK506、IVIG和抗CD20单克隆抗体的疗效凸现,但价格高昂,大多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仍需通过实践和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Moranne O, Watier L, Rossert J, et al. Primary glomerulonephritis: an update on renal survival anddeterminants of progression[J]. QJM, 2008, 101(3): 215224.
[2]Cattran D. Management of membranous nephropathy: when and what for treatment[J]. J Am Soc Nephrol, 2005,16(5): 11881194.
[3]Ponticelli C, Zucchelli P, Passerini P,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methylprednisolone and chlorambucil in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J]. N Engl J Med, 1989, 320(1): 813.
[4]Ponticelli C, Altieri P, Scolari F, et al. A 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 methylprednisolone plus chlorambucil versus methylprednisolone plus cyclophosphamide in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J].J Am Soc Nephrol, 1998, 9(3): 444450.
[5]du BufVereijken P W, Branten A J, Wetzels J F, et al. Cytotoxic therapy for membranous nephropathy and renal insufficiency: improved renal survival but high relapse rate[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4 , 19(5):11421148.
[6] Jha V, Ganguli A, Saha T K, 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teroids and cyclophosphamide in adults with nephrotic syndrome caused by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J].J Am Soc Nephrol,2007,18(6): 18991904.
[7]Ahuja M, Goumenos D, Shortland J R, et al. Does immunosuppression with prednisolone and azathioprine alter the progression of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J]. Am J Kidney Dis,1999, 34(3):521529.
[8]Goumenos D S, Ahuja M, Davlouros P, et al. Prednisolone and azathioprine in membranous nephropathy: a 10year followup study[J]. Clin Nephrol,2006 , 65(5):317323.
[9]Cattran D C, Appel G B, Hebert L A, et al. Cyclosporine in patients with steroidresistant membranous nephropathy: a randomized trial[J]. Kidney Int, 2001,59 (4): 14841490.
[10]Goumenos D S, Katopodis K P, Passadakis P, et al. Corticosteroids and ciclosporin A in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higher remission rates of nephrotic syndrome and less adverse reactions than after traditional treatment with cytotoxic drugs[J].Am J Nephrol,2007, 27 (3): 226231.
[11]Berg A L, Arnadottir M. ACTHinduced improvement in the nephrotic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a variety of diagnoses[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4, 19(5): 13051307.
[12]Ponticelli C, Passerini P, Salvadori M, et al. A randomized pilot trial comparing methylprednisolone plus a cytotoxic agent versus synthetic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in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J]. Am J Kidney Dis, 2006,47 (2): 233240.
[13]Miller G, Zimmerman R 3rd, Radhakrishnan J, et al. Use of mycophenolate mofetil in resistant membranous nephropathy[J]. Am J Kidney Dis, 2000, 36(2): 25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