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765次
作者:缪东军 刘玺 沈明静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的临床特点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DKA 4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48例均采用静脉持续滴注小剂量胰岛素,每1~2h检测血糖、电解质、尿糖和尿酮体,同时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结果 46例治愈,血糖均降至6.3~10.5mmol/L,尿糖和尿酮体阴性;2例死亡。结论 DKA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内科急症之一,早期诊断及小剂量静脉胰岛素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明确诊断、具体分析、个体化综合治疗DKA是必要的。 【关键词】 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诱发因素 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为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1],临床表现复杂,病死率高,在应激情况下或治疗不当时可危及生命,其起病有一定诱因,避免各种诱因是预防或减少DKA的重要环节。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救治48例DKA病人,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病人均符合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及分类标准[1],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50.8岁,1型糖尿病12例,2型糖尿病36例。 1.2 临床表现 多饮、多尿 E乏无力伴厌食48例,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者30例,有咳嗽、呼吸深大、喘憋等呼吸系统症状者22例,有休克、意识改变或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者17例,发热24例,脱水征389例,呼气有酮味11例。 1.3 实验室检查 血钠l06~162.2mmol/L,平均(135.2±8.7)mmol/L,高血钠23例,低血钠11例;血钾2.6~5.9mmol/L,平均(4.2±0.7)mmol/L,高血钾28例,低血钾12例;血糖波动19~50.3mmol/L,平均(24.5±8.3)mmol/L;尿酮体(+~+++);尿糖(+~++++);CO2CP 7~20mmol/L,平均(11.1±8.2)mmol/L;血pH值<7.35。 1.4 诱因 呼吸道感染13例,肠道感染12例,尿路感染8例,胰岛素治疗中断6例,治疗剂量不足2例,急性脑血管疾病4例,精神因素2例,原因不明1例。 1.5 治疗方法 1.5.1 胰岛素 确诊DKA后,全部均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滴治疗,胰岛素用量为4~6U/h,2h后测血糖及电解质,如果血糖下降小于30%的治疗前水平,则将胰岛素用量加倍,如果下降大于或等于30%则继续按原量持续静滴,直至血糖小于或等于13.9mmol/L时,改为5%葡萄糖加胰岛素静滴,葡萄糖与胰岛素之比为2∶1~4∶1,使血糖维持在8~11mmol/L之间,尿酮体阴性,病情稳定后,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如果血糖在10mmol/L左右,而尿酮体(+~++++)者,用10%葡萄糖500ml加胰岛素16~24U,40~60滴/min,静滴。如果尿酮体消失而不思饮食,夜间稳定胰岛素用量为1~2U/h,待进食改善,加少量胰岛素餐前皮下注射,渐停用静滴胰岛素,并于次晨复查尿酮体,如为阴性即过渡到日常胰岛素皮下注射,静脉药者停止输液后应及时皮下注射胰岛素,否则由于静脉输入的胰岛素代谢清除率高,作用难以持久,如果造成DKA的诱因尚未完全消除,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的反复发生。 1.5.2 补液 确诊DKA后,应建立两条静脉通路进行补液,补液量与速度根据的脱水程度及心功能调整,常规用法是最初4h补液1000~2000ml,平均1500ml,24h补液3500~5000ml,对于老年以及有心脏病的,应相应减慢补液速度,必要时做中心静脉压监测,血糖不高或治疗后血糖降至13.9mmol/L后,应使用5%葡萄糖或糖盐水。
1.5.3 补钾 开始静滴胰岛素后静脉补钾,血钾低或正常而且有尿者可立即补钾,24h补钾约3~6g,肾功能不全应监测血钾或做心电图监护,无尿暂缓补钾,待有尿后再补钾。
1.5.4 纠正酸中毒 轻、中度酸中毒不必补碱,当血pH<7.0或CO2CP<10mmol/L时给予5%碳酸氢钠静滴,用量为100~200ml或2~4ml/kg,2h后再测定血pH或CO2CP必要时再给予5%碳酸氢钠,当血pH>7.0或CO2CP>12mmol/L时,停止补碱。
1.5.5 其他治疗 积极处理脑水肿、休克、感染、心力衰竭、低血糖、高氯血症等并发症。
2 结果 48例DKA中46例治愈出院,其中22例在入院后24h内血糖降至6.30~10.5mmol/L,尿酮体、尿糖转阴,电解质恢复正常,神志清醒,能正常进食,24例分别于第2~3达到上述标准,平均住院10.2d。死亡2例,1例病人因年龄大、昏迷时间长(2d),抢救无效死亡;1例病人入院时神志不清,血压测不出,抢救过程突发急性左心衰死亡。2例因感染严重、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 讨论 DKA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随着胰岛素的使用病死率较前下降,病情的严重程度也较以前减轻,但仍严重威胁糖尿病的生命[3]。DKA可在多种原因发生,如感染、外伤、手术、脑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精神刺激、酗酒、暴饮暴食、食品过甜、停用或减少胰岛素以及突然中断胰岛素、胃肠疾病、妊娠、分娩等,其中感染最为常见,而最常见是泌尿系统感染及上呼吸道感染[4]。本组病例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感染及其它情况常导致胰高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加,同时往往有进食少,停止胰岛素注射等故易诱发DKA[5]。提示在今后的糖尿病教育中,教育不能擅自停药、预防感染,以及对发生的感染进行有效的治疗是避免DKA的发生和减轻症状严重程度的主要措施。 胰岛素是治疗DKA的关键,胰岛素不仅能抑制非酯化脂肪酸的释放,还能抑制非酯化脂肪酸在肝内转换成酮体,增加葡萄糖的利用[6]。治疗首先是给予外源性速效胰岛素,迅速逆转体内物质代谢紊乱。以往胰岛素用量较大,目前主张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其优点是可避免因血糖下降过快而造成低血糖、脑水肿而危及生命,同时避免低血钾引起心律失常、心脏停搏为治疗DKA的可靠安全而稳定的有效措施。本组先给予5~10U胰岛素静脉推注,使血浆尝试迅速达到有效水平,继之以5U/h持续静脉滴注,均收到了良好治疗效果。在胰岛素没有发明前,DKA死亡率高达70%以上,约占DM死亡人数的40%左右,近年来随着检验方法的改进,小剂量胰岛素的合理应用与合理应用碱性药物,DKA死亡率迅速降至l%左右。尽管如此,DKA迄今仍然是内分泌疾病中较常见的危重症之一。 迅速补液,纠正脱水是抢救DKA 的重要措施。血容量不足,可诱发升糖激素的释放,使体内胰岛素更加不足,进一步加剧机体代谢紊乱;另外,严重脱水时,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使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物效应。因此,尽快纠正低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与肾功能,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措施。据报道,DKA丢失的体液部分来自细胞内液,特别是在早期细胞内液丢失的比例更大[7]。补充细胞内液需要游离水,但生理盐水不能提供游离水,而消化道内补液可提供足够的游离水。因此本组采用了静脉及消化道双重补液方式,迅速纠正了脱水状态。但若有呕吐、明显胃肠胀气或消化道出血者,不宜采取胃肠道补液。 DKA时体内总钾量明显减少,但由于脱水、酸中毒往往血钾偏高,而不能真正反映体内缺钾的情况,经过补液和胰岛素的应用,治疗过程中往往出现低血钾,因此应预防性补钾。通常在治疗的开始就给予补钾,除非尿量少、血钾持续高,一般全天补钾6~8g。对于酸中毒,轻症经输液和胰岛素治疗后,酸中毒可以纠正,不用补碱[8]。如血pH降到7.1,或CO2CP小于10mmol/L,给予碳酸氢钠50mmol/L。而CO2CP大于12mmol/L,无明显酸中毒大呼吸者,暂不补碱。补碱慎重的原因[3]:1)大量碳酸氢钠往往导致低血钾;2)由于CO2比碳酸氢盐易于通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输入碳酸氢钠过多会使发生脑水肿的可能性增加;3)钠负荷过多;4)反应性碱中毒;5)血pH升高,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显著升高,抑制带氧血红蛋白解离,而加重组织缺氧。
同时对于并发症如休克、严重感染、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水肿、肾衰竭等要积极治疗。糖尿病病人必须加强基本知识教育,自我管理,要有合理的规律的生活制度与饮食习惯,不可随意停用或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用量。避免过剧运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保持心情舒畅,并有健康的精神卫生,防止各种感染。
【参考文献】 [1] 曹红霞,陈琦,梁万年,等.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专科诊疗路径应用的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8(5):350-352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及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7
[3] 黄云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J].新医学,2006,37(6):403-405
[4] 付振国,王维强.67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因分析[J].中原医刊,2006,33(19):67
[5] 张靖,刘云.糖尿病合并感染126例临床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4,12(1):45-46
[6] 张慧芬,迟家敏,王瑞萍.实用糖尿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70
[7] 傅祖植,王佑民.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6);389-391
[8] 彭晓韧,张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多种并发症状例治疗体会[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4,10(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