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735次

作者:窦莉伶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柳州) 【关键词】  糖尿病  D-二聚体的检测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项目,是目前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以及监测溶栓治疗等方面颇有价值的重要指标[1]。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是体内血浆凝血因子活化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用启动的首选分子标志物。本文通过对D-二聚体的测定探讨其对糖尿病的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验对象  1)正常对照组50例  男30例,女20例,年龄19~60岁。2)糖尿病组与我院2006年1月~2007年6月糖尿病患者,共101例,其中男64例,女37例,50岁以下,29例,50~80岁72例,均经临床或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仪器和试剂  日本SYSMEXCA-6000全自动血凝仪及原装试剂。  1.3  标本采集及处理  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抽取患者静脉血1.8ml,轻轻颠倒摇匀,以3000r/min常温离心10min,分离血浆上机测定,以<324μg/L为临界值。  1.4  统计学方法  各测定结果以(x±s)表示,测定值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表1  两组血浆D-聚体测定结果比较(略)  由表1可见,50岁以下和50~80岁之间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性显著。随着年龄增长,其阳性率随之升高。同时,我们统计了病史超过20年的患者,阳性率明显增高,达88.1%,病史<5年的患者,阳性率则明显降低,仅有19.5%。出现临床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阳性率高达93.2%,而未出现临床并发症的患者阳性率降低,只有12.5%。39岁以下的患者,其测定值及阳性率也明显高于正常值,符合遗传性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低龄化且病情严重的特点。  3  讨论    众所周知,D-二聚体是已交联的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血栓溶解的标志物,它的生成或增高直接反应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其血浆或血清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水平可代表体内凝血酶的活性及纤维蛋白的生成情况。由于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不产生D-二聚体,因此D-二聚体的升高是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后继发纤溶的结果,可作为体内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研究发现,血栓形成与血管组织损伤、血流速度减慢以及血液成分改变有关[2-3]。      糖尿病患者存在脂质及脂蛋白代谢异常,由于促进脂质合成以及刺激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导致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瘤的形成,造成微循环障碍,容易阻塞细小血管而且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使局部产生大量活性氧,从而损伤血管内膜。这些损伤处出现瘢痕后,则引起血管动脉硬化,而致血管的血栓形成,最后导致小脑血管闭塞[4]。据统计糖尿病死亡的原因中占第一位的是以动脉硬化为主体的病变,而检测D-二聚体是判断血栓形成最直接最实用的方法。所以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或血清中的D-二聚体水平可直接反映出患者糖尿病的程度。      综上所述,年龄越大,D-二聚体检出阳性率越高,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阳性率远远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升高,说明患者体内凝血酶活性及纤维蛋白的水平升高,糖尿病高凝状态较为严重。因此定期监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有利观察糖尿病病情和判断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中,蒋栋,吴振如,等.三种血浆D-二聚体检测方法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120(3):169

  [2] 王鸿利,工学锋.血栓病临床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3] 周家善,王秀美,邱玉健,等.117例2型糖尿病患者情况调查与体会[J].山东医药,1996

[4] 薜耀明.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