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株医院感染葡萄球菌的监测及耐药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0-06-12 浏览次数:648次
作者:刘锐 孙立娟 何成彦1 郑 岚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内分泌科,吉林 长春 130033)
【关键词】 葡萄球菌;感染;耐药率
葡萄球菌是医院感染比较常见的病原菌,其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使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增加〔1〕,住院时间也明显延长,因此大大增加了医院和卫生系统的成本〔2,3〕。近年来,由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因此现在普遍关注的焦点为MRSA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为了解我院葡萄球菌感染现状,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提高抗感染治疗水平,本文对我院发生医院感染的203株葡萄球菌进行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的各种临床标本分离出的葡萄球菌共203株(不考虑混合感染),患者平均年龄为(65.1±5.8)岁,均采用无菌方法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获得。标本分别来自下呼吸道、泌尿道、胸腹腔、结膜囊、血液、伤口等部位。
1.2 细菌培养和鉴定 标本常规培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培养分离得到的纯种菌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32细菌鉴定仪上进行菌种鉴定。
1.3 药敏试验 按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判断标准按CLSI2008年版。
1.4 MRS的鉴定 在4% NaCl MH琼脂平皿上,经35℃ 24 h培养后,30 μg头孢西丁纸片抑菌环直径≤21 mm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30 μg头孢西丁纸片抑菌环直径≤24 mm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判为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
1.5 质量控制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为质控标准菌株。
1.6 统计学分析 用WHONET5.3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葡萄球菌的菌种分布 共培养出葡萄球菌8种共203株,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为58株(28.6%),其次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38株(18.7%),腐生葡萄球菌36株(17.7%),溶血葡萄球菌28株(13.8%),沃氏葡萄球菌17株(8.4%),里昂葡萄球菌12株(5.9%),中间葡萄球菌8株(3.9%),人葡萄球菌6株(3.0%)。
2.2 MRSA的检出 5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MRSA 19株,检出率32.8%;145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检出MRCNS 54株,检出率37.3%。
2.3 耐药率 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和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MSS)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比较见表1。
表1 MRS和MSS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抗生素MRS(n=73)耐药株数 耐药率MSS(n=130)耐药株数 耐药率头孢西丁73100.000.0苯唑西林73100.08464.6氨苄西林73100.012697.0青霉素G73100.012697.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73100.000.0左氧氟沙星6590.04635.4环丙沙星6590.04836.9克林霉素6285.08061.5红霉素5271.210480.0四环素4865.87456.9复方新诺明3243.86650.8
3 讨 论
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重要的致病菌,可引起医院和社区感染,其致病性主要与各种侵袭性酶类及多种毒素有关;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是人体皮肤黏膜的正常菌群之一,目前已成为医院感染的致病菌。本研究中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58株(28.6%),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145株(71.4%),可见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在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MRSA的耐药机制很复杂〔4〕,包括由染色体介导的固有耐药和通过质粒转移获得的耐药(如VanA介导的万古霉素耐药〔5〕)、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的耐药和主动外排系统等。MRS的主要耐药机制是由染色体介导产生低亲和力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 所致,mecA 基因是PBP2a的编码基因,MRS几乎对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6〕,Lee〔7〕的研究也体现了mecA基因在MRSA耐药性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中MRSA的检出率为32.8%,MRCNS的检出率为37.3%,所占的比例较高,因此应引起重视。
由表2可知,我院MRS对常用抗生素的总体耐药率高于MRCNS。本研究中还没有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因此临床上将万古霉素作为治疗MRS引起医院感染的首选药物。鉴于已经出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应密切监测葡萄球菌属的耐药性,严格掌握万古霉素的使用适应证,以便尽可能延长其临床使用的期限。
【参考文献】
1 Cohn LA,Middleton JR.A veterinary perspective on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i〔J〕.J Vet Emerg Crit Care (San Antonio),2101;20(1):3145.
2 Corriere MD,Decker CF.MRSA:an evolving pathogen〔J〕.Dis Mon,2008;26(6):73734.
3 Lodise TP,McKinnon PS.Clinic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methicil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Staphylococcus aureus bacteremia〔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05;52(2):11322.
4 Daniel A,Euler C,Collin M,et al.Synergism between a novel chimeric lysin and oxacillin protects against infection by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0;54(4):160312.
5 Moubareck C,MezianeCherif D,Courvalin P,et al.VanAtype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 VRSA7 is partially dependent on ancomycin for growth〔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9;53(9):365763.
6 杨长顺,刘文恩.MRSA耐药机制与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新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3568.
7 Lee JH.Occurrence of methicillilr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s strains from cattle andchicken and analyses of their mecA,mecR1 and mecI genes〔J〕.Vet Microbiol,2006;114(12):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