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山东沿海居民体质量超标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发表时间:2010-07-02  浏览次数:544次

  作者:牛佳鹏,苗志敏,李长贵,张培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山东 青岛 266003)

  【摘要】 目的 明确山东沿海18周岁以上居民体质量超标和肥胖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WHO诊断标准,调查山东沿海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长住居民5 732人体质量超标和肥胖的患病情况。结果 山东沿海居民总的体质量超标患病率为38.03%,其中男性为36.62%,女性为39.08%;总的肥胖患病率为8.06%,其中男性为6.34%,女性为9.34%。男女之间肥胖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7,P<0.01);而男女之间体质量超标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0,P>0.05)。结论 山东沿海居民体质量超标和肥胖的患病率近年来均有明显增加,应尽早采取必要措施开展体质量超标和肥胖的防治研究。

  【关键词】 体质量超标;肥胖症;流行病学研究;山东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RESIDENTS OF COASTAL AREA IN SHANDONG PROVINCE NIU JIAPENG, MIAO ZHIMIN, LI CHANGGUI, et al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residents over 18 years old in coastal area of Shandong province. Methods A random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was conducted, and 5 732 inhabitants were investigated for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oastal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including Qingdao, Yantai, Weihai, Rizhao and Dongying. The diagnosi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as based on WHO criteria. 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was38.03%, of which, male accounted for 36.62% and female 39.08%. The total prevalence of obesity was 8.06%, of which, male accounted for 6.34% and female 9.34%.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χ2=16.97,P<0.01), while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between men and women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3.60,P>0.05).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coastal area of Shandong in recent years. A study on prevention and cur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should be carried out as early as possible.

  [KEY WORDS] overweight; obesity; epidemiologic study; Shandong

  近年来临床工作中发现,肥胖以及体质量超标的人数在逐年递增。WHO有关资料显示,肥胖与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关系密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13]。山东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较高,肥胖的发病率也较高。为了解山东沿海地区人群体质量超标和肥胖的患病率及分布特征,本文对山东沿海地区18周岁以上长期居住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沿海5个地区(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每一地区分市区、经济较好、经济较差3层,城市和农村分别以居委会和自然村庄为基本抽样群,每个地区抽5个点,每个点计划调查240人,每地区1 200人,共6 000人。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上在当地居住5年以上的居民。

  1.2 调查方法

  对符合调查标准的居民,逐户逐人进行登记,进行入户调查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健康状况、饮食、体力活动、劳动强度和经济情况),营养调查(食物摄入频率和膳食结构),体格测量(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和血压)。按年龄段分为18~、30~、40~、50~、60~、70~年龄组。按照WHO诊断标准[1],体质量指数(BMI,kg/m2)25~29为体质量超标,≥30为肥胖。腹型肥胖:以腰围作为评价标准,男性>95 cm、女性>85 cm则为腹型肥胖;以腰臀比(WHR)作为评价标准,男性WHR≥1.00,女性WHR≥0.85为腹型肥胖。

  1.3 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人员由临床医师、实验室技师和研究生组成,并且对调查人员实行逐级培训,合格者方可参加。对调查人员填写的调查内容进行全面检查, 有错随改, 有漏即补。实验方案和各种表格填写均经过预实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及PPMS 1.5[4]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结果用±s表示,数据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应调查6 000人,实际调查5 732人,应答率为95.5%,其中男性2 444人,女性3 288人。男性平均年龄为(50.11±15.12)岁,女性为(50.89±13.88)岁。全部人群BMI为(24.67±3.69)kg/m2,其中男性BMI(24.64±3.52)kg/m2,女性(24.82±3.81)kg/m2;男性平均腰围(90.40±9.59)cm,女性平均腰围(86.98±10.53)cm。

  2.2 患病率

  体质量超标患病率为38.03%,肥胖患病率为8.06%。男性的体质量超标患病率为36.62%,女性为39.08%,男女体质量超标患病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0,P>0.05)。女性的肥胖患病率为9.34%,显著高于男性的6.34%,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16.97,P<0.01)。

  2.3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体质量超标和肥胖患病情况比较

  不同年龄组男性与女性的体质量超标患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37.88~309.89,P<0.05),男性与女性的体质量超标患病率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男性在40~49岁达到高峰,女性在50~59岁达到高峰,之后又都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χ2=6.16,P<0.05)。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的肥胖患病率在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93,P<0.001),18~69岁之间肥胖患病率一直上升,只是在70~组表现出下降趋势。男性平均BMI走势则与男性体质量超标患病率一致,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40~49岁达到高峰以后有下降趋势;女性平均BMI趋势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在60~69岁达到高峰之后也有下降的趋势。人群平均BMI无论男性(24.64±3.52)还是女性(24.82±3.81),两者都已达到接近体质量超标的诊断指标(BMI≥25)。

  男女性别体质量超标的患病率比较,除70~组外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χ2=55.16~347.85,P<0.01),肥胖患病率除40~组外其余各年龄组间相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8~306.15,P<0.05);体质量超标的患病率男性在50岁之前显著高于女性,50岁之后则是女性大幅高于男性;肥胖的患病率与体质量超标的患病率相似,只是女性在40岁之后才呈现出显著高于男性的趋势。女性平均BMI在18~组和30~组均显著低于男性(χ2=22.38、38.98,P<0.01),40~组男女平均BMI无显著差异,50岁以后女性各组又明显高于男性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χ2=44.75~65.76,P<0.05)。见表1。

  2.4 腹型肥胖的患病率

  以腰围标准来统计,腹型肥胖病人共2 555人,患病率44.57%,其中男性740人,患病率30.28%;女性1 815人,患病率55.20%,女性腹型肥胖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χ2=352.46,P<0.01);尤其是女性平均腰围达到(86.98±10.53)cm,尽管数值上低于男性的平均腰围(90.40±9.59)cm,但是已经超过了女性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从年龄来看,男女腹型肥胖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不同之处在于男性在40岁以后患病率不再持续增长,女性腹型肥胖患病率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一直增加,这一特点从男女WHR之间的对比来看则更为明显。从性别差异来看,以腰围为诊断标准的腹型肥胖患病率在40岁以前是女性明显低于男性,40岁以后则大幅度高于男性;女性各年龄组WHR均显著高于男性(χ2=255.46~853.65,P<0.01)。无论男性或女性,以腰围或以WHR为标准诊断的腹型肥胖的患病率都显著高于以BMI为标准诊断的肥胖患病率。因此,很多BMI未达到肥胖诊断标准的人都已经出现了腹型肥胖。见表2。

  3 讨 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5]。山东沿海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居民生活水平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了解近年来山东表1 不同年龄、性别体质量超标和肥胖患病率比较年龄(岁)男n超标表2 不同年龄、性别腹型肥胖患病率比较沿海居民肥胖的患病情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人群中男性平均BMI已达(24.46±3.52)kg/m2,女性平均BMI达(24.82±3.81)kg/m2,都接近WHO制定的体质量超标诊断标准,体质量超标患病率高达38.03%,肥胖患病率也达到8.06%,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这次调查体质量超标与肥胖患病率之比高达4.72∶1,提示肥胖患病率有可能进一步升高。本次体质量超标和肥胖调查采用的是WHO推荐的诊断指标,而WHO现行的诊断标准主要是针对肥胖对高加索人的健康危险而制定的,亚洲人更倾向于腹型肥胖或内脏型肥胖,在BMI较低时患相关疾病的危险性就增加[6]。不少学者认为,WHO现行的肥胖诊断标准将导致低估体质量超标和肥胖在亚洲人中的患病率。而中国成人BMI的分类[7]建议中国人体质量超标和肥胖的BMI截点以24和28为适宜,如果采用这个标准,目前山东沿海地区体质量超标和肥胖的患病率则高达38.75%和18.13%。本研究显示,体质量超标和肥胖患病率女性均高于男性,这一性别上的差异可能与性激素在两性内分泌上的差异有关。

  以往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肥胖患病率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89]。本研究结果则证实,男女体质量超标患病率均随年龄上升而增高,以女性的增高较为明显;男性在40~组达到高峰,女性在50~组达到高峰,之后则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女性肥胖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增加,而男性肥胖患病率则几乎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提示男性肥胖患病率年轻化趋势日益严重。另外,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女性40岁以后肥胖的患病率较男性突然大幅度提高,提示可能与女性生理周期有关。因此,中青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是肥胖防治重点。

  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女性腹型肥胖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以腰围为标准判断的腹型肥胖患病率为44.56%,以WHR为标准判断的腹型肥胖患病率为42.39%,显著高于以BMI判断的肥胖率,可见腹型肥胖患病率较以BMI判断的肥胖患病率更高,而腹型肥胖中女性患病率大大高于男性,提示女性更容易发生腹型肥胖。

  综上所述,近年来山东沿海居民体质量超标和肥胖患病率较高,体质量超标和肥胖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对所有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肥胖的危害和预防肥胖的措施[10],降低体质量超标和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是当前迫切而又重要的一项任务[11]。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S]. Geneva: WHO, 1997:943.

  [2]Asia Pacific Cohort Studies Collaboration. The burden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J]. Obes Rev, 2007,8:191196.

  [3]徐汉朋,王心彤,迟乃春,等. 生活方式与肥胖的关联性研究[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9,45(6):508510.

  [4]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5]武阳丰,马冠生,胡永华,等. 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39(5):316320.

  [6]王文绢,王克安,李天麟,等. 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特点研究: 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22(2):129132.

  [7]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 我国成人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23(1):510.

  [8]WANG Y, LOBSTEIN T. Worldwide trends in childhoodoverweight and obesity[J]. Int J Paed Obes, 2006,1:1125.

  [9]FLEGAL K M. Commentary: the epidemic of obesitywhat’s in a name[J]? Int J Epidemiol, 2006,35:7274.

  [10]TOH C M, CUTTER J, CHEW S K. School based intervention has reduced obesity in Singapore[J]. BMJ, 2002,324:427.

  [11]PRENTICE A M. The emerging epidemic of obes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Int J Epidemiol, 2006,35:939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