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发表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776次
作者:高清源,聂景蓉
作者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摘要】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内因如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年龄、性别和外因如感染、创伤等,主要预防措施有健康教育、控制血糖、合理饮食、运动锻炼和足部防护等。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等各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1],其发生率较高,且发病率在逐年上升[2],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3],由于其治疗复杂,困难大,很多人将会面临着截肢的危险,严重的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据统计,在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为0.9%~14.5%;美国糖尿病患者每年因足及相关问题入院者高达20%,因糖尿病足而截肢者占所有非外伤性截肢的50%,6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截肢率达10%[4]。糖尿病足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5-6],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如抗生素和胰岛素、中西结合治疗、手术治疗、光量子治疗、高压氧等;国外已有人采取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并取得了成功,国内也有人在研究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3],但还在研究和探索阶段。因此,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远比治疗糖尿病足更为迫切和重要[7]。分析、探讨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现就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综述如下。
1 危险因素
糖尿病足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反复作用的结果。
1.1 内因
1.1.1 血糖过高 血糖过高容易造成血液高凝状态,促进形成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足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8]。庄惠玲.等的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足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2];血糖缺乏控制者其发生神经病变和截肢的危险性则较大,由于其长期血糖控制不满意,糖代谢异常引起脂代谢紊乱,容易出现肢体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理变化[9],引起糖尿病足。
1.1.2 血管病变 糖尿病容易并血管病变,如微血管病变、大血管闭塞性疾病和动脉硬化性周围血管疾病[10]。这些血管的病变可使下肢血管狭窄或阻塞,下肢灌流量减少,肢端血循环障碍,局部组织缺氧和营养成分供给不足,出现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严重供血不足者可致溃疡、肢体坏疽[11]。
1.1.3 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的重要易患因素。蒋元武.等报道足部溃疡患者60%为单纯性神经病变[12],胡素容等报道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60%~70%发生周围神经病变[10]。周围神经病变常引起肢端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灼热、感觉迟钝、痛温觉减弱等,使足部保护性感觉消失,形成典型的无知觉足,由于无知觉足不能感知外来伤痛并做出正常的保护性反应因而容易受伤。自主神经病变也与糖尿病足的形成有关,自主神经病变可使皮肤柔韧性减少,再加上皮肤干燥和痛觉减退,皮肤易开裂,发生蜂窝织炎或深部组织感染,造成足部皮肤溃烂、肢端坏疽[13]。
1.1.4 年龄 糖尿病足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患者,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冯健等研究报道年龄增长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4],戴霞等报道46例糖尿病足患者中60岁以上占76.8%[8]。分析其可能原因为:一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长,动脉硬化发生率增高、激素水平改变[7];二是老年人组织代谢率、修复能力下降,损伤后愈合时间延长[2];三是糖尿病神经病变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1.1.5 性别 糖尿病足的发生与性别有一定关系。国内文献提示:糖尿病足的发病男多于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雌激素有保护血管的作用,因而肢体大小血管病变机会减少[9]。
1.2 外因
1.2.1 感染 感染是糖尿病足的继发因素。一方面糖尿病患者抗感染能力低下,在肢体缺血缺氧的情况下,细菌极易入侵,因而导致组织感染[9],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由于足部麻木不仁,皮肤粗糙干裂,颜色苍白或者暗紫,与一般人比较皮肤容易发炎[15]。
1.2.2 损伤 任何足部的微小伤害都可引起溃疡或感染,有时甚至需要截肢[16]。糖尿病足患者多数都有不同形式的组织损伤,如烫伤、冻伤、抓伤、擦伤、磨损伤、修脚伤、碰伤、修甲伤,损伤后感染无疑是导致糖尿病足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9]。
2 预防措施
2.1 健康教育 预防性宣传和教育是减少糖尿病足发生率的首要措施[17]。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缺乏保护足的知识教育者,截肢的危险性增加3.2倍,强化足部护理教育有利于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6]。糖尿病健康教育和糖尿病病情的自我监测是近10年来提出的一个观点,并越来越为广大医护人员所接受,目前已把它列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防治的重要内容[8]。通过健康教育,使糖尿病了解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预防措施,掌握一定程度的足部防护知识,建立良好足部护理行为,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
2.2 严格控制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足非常关键的一步[18],其可防止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8]。郑会珍等研究表明:空腹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则很少发生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及下肢血管病变[19]控制血糖依赖于合理应用降糖及营养神经的药物、合理饮食及适度的锻炼[18]。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应根据病情选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药物治疗,以控制血糖。
2.3 合理饮食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应严格和长期执行[11]。合理的饮食有利于维持标准体重,使血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从而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2.3.1 控制总热量 糖尿病患者的热量供给以能维持标准体重或略低于标准体重为宜,每日所需热量可根据年龄、身高、工作性质粗略计算,成人卧床休息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给予热量105~126KJ,轻体力劳动126~146KJ,中度体力劳动146~167KJ,重度体力劳动167KJ以上,青少年、孕妇、哺育期、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酌情增加总热量,肥胖者酌减[1,11]。
2.3.2 正确选择食物 指导患者选择低糖、低盐、低胆固醇、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的食物,戒烟戒酒[20]。限制肥肉、五花肉、猪油、牛油、鸡鸭皮、动物内脏、蟹黄、鱼籽、奶酪、黄油、全脂牛奶等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避免钠盐摄入过多,食盐用量每日不超过6g;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巧克力、甜食及含糖饮料的摄入,忌吃动物油;多食纤维素含量多的食物,如粗杂粮、绿叶蔬菜、豆类、栗谷类等,每天饮食中粗纤维的摄入量在40克以上,尤其对易产生饥饿感者[1];病程较长、身体瘦弱、抵抗力低下的糖尿病患者,应鼓励多食精肉、鱼汤、猪蹄等富含精蛋白和胶原蛋白的食物[17]。
2.4 运动锻炼 适当运动能改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肌肉和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达到预防糖尿病足的目的。糖尿病患者可选择温和的运动,如年长的患者可散步,打太极拳;年轻的患者可以进行规律的户外运动及球类运动等,运动量因人而异,小量开始逐渐增加,以运动后患者不感到疲劳而心率有所增加为宜[16]。
2.5 足部防护
2.5.1 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2.5.1.1 合理穿鞋 范丽凤等报道穿鞋不当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原因[6],因此糖尿病患者合理穿鞋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的鞋宜宽松合理,透气性良好,有一定的抗击外力的作用。应选麻布、棉布或皮制的鞋,不宜穿凉鞋和各种塑料鞋[21],有条件者可穿糖尿病治疗鞋,大部分研究认为,糖尿病治疗鞋的效果是肯定的,Boulton 认为,患者是否经常穿糖尿病治疗鞋是效果好坏的关键[22]。另外,注意鞋大小和肥瘦务必要适宜,如果过紧则可能是足部伤损的一个原因,如果过松则易起皱褶,与异物一样可造成挤压伤[23]。
2.5.1.2 合理穿袜 袜子穿着不当亦与糖尿病足的发生有关[6],袜子应选质地柔软、平整舒适、通气良好的棉织或毛纺织品[24],不穿有松紧带、有补丁或破口的袜子,以防脚压力不均,影响血液循环,不穿化纤织品或凹凸不平的手工织品。袜子的穿着不宜过紧,否则可使足部损伤,也不宜过松,否则易起皱褶,与异物一样造成挤压伤[24]。
2.5.1.3 温水泡脚 为保持足部卫生、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糖尿病患者应每天用温水(38~40℃)泡脚10~15min[25]。糖尿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神经病变,对温度的感觉能力降低,因此应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
2.5.1.4 人工盐水泡脚 在普通盆里加入100~200g食盐,使水中盐浓度达1%~1.5%,水温38~40℃,每天泡脚一次,每次1~20min。高渗盐溶液可刺激皮肤血管扩张,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代谢[26]。
2.5.1.5 中药泡脚 选择具有活血化淤的中药如透骨草、川椒、木瓜、赤芍、桂枝、红花、川芎、川乌、草乌、麻黄等加水煮沸后泡脚,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足部的循环,对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炎引起足部疼痛、麻木,以及下肢血管病早期淤痛、怕冷有一定疗效。
2.5.1.6 足部按摩 以手掌的大、小鱼际肌从足尖开始做双足及下肢的按摩,双侧足部和小腿各按摩3~5min,每日早晚各1次,以促进足部及下肢的血液循环[15],恢复和提高足部感觉功能。也可从趾尖开始向上至膝关节,自我按摩,早中晚各1次,每次10分钟,护士可帮助不能自理的患者进行按摩[24]。
2.5.1.7 足部运动 每天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起坐等,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坚持做下肢肌肉静力收缩练习,并经常变换体位、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动脉供血[16];进行提脚跟(将脚跟提起、放下,重复20次)、抬脚尖(将脚尖抬起、弯下,重复20次)的足部活动[15]。
2.5.2 预防感染 保持足部的清洁是预防足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每天用中性肥皂和温水清洁足部,并注意趾间清洗。避免足部过渡干燥或湿润也是预防足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足部过于干燥易致干裂或皲裂而利于细菌侵入,反之,过度出汗则有利于霉菌和细菌生长[23-24],秋冬季足部皮肤干燥、开裂者可用羊毛脂涂擦,但不可常用,以免皮肤过度浸润[1],汗脚可撒些滑石粉。积极处理伤口也是预防感染的措施之一,就是小的伤口也不能忽视,不能只简单地用创可贴,要将局部伤口消毒,用无菌纱布包扎,必要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16]。
2.5.3 防止足外伤 积极预防足外伤是防止足溃疡发生的根本措施[20],糖尿病患者必须注意防止足的任何微小的伤害[16]。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要赤脚走路,以防刺伤;外出时不穿拖鞋以防踢伤;穿鞋之前检查鞋内是否平整或有无异物,以防划伤;修剪指甲不能太深以免剪伤;脚底的厚茧、鸡眼等不要用小刀、剪子等锐器剔除以防剔伤,也不要用刺激性强的膏药,要请专业人员帮助处理;保暖不用热水袋、取暖器等直接烘烤,以防烫伤;皮肤搔痒或脚癣切勿用力搔抓以防抓伤。
2.5.4 足部检查 糖尿病患者需每天进行足部检查,可自己利用足镜等检查或在他人帮助下进行。主要检查足底、足背、足趾、足趾间隙的皮肤颜色、温度,有无水肿、皲裂、损伤、皮肤溃烂等[8],检查脚是否清洁[23],同时观察足的润湿情况及温度,注意观察双足皮肤的温度是否有差别[24],以及血管搏动、感觉、运动和反射等情况[21]。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2
[2] 庄惠玲,李应专,林瑄,等.影响糖尿病足坏疽预后的因素调查及干预[J].护理研究,2005,19(6A):964
[3] 杨娥,郑红梅,边竞.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监护2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A):18-19
[4] 黄少微,陈永松,黄建英,等.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2004,2(11):242
[5] 何旋.应用654-1I及SD-Ag局部湿敷糖尿病足护理体会[J].广西医学,2005,27(8):1293-1294
[6] 范丽凤,李峥,郑亚光.护理教育干预对糖尿病足预防的效果研究[J].现代护理,2005,11(17):1377-1382
[7] 崔玉鲜,侯泽,薛华,等.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1061-1062
[8] 戴霞,陈务贤,尹志妙,等.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4):600
[9] 侯玉芬,林宁,宋岳梅,等.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4,10(1):56-57
[10] 胡素容,胡庆新,吴英,等.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73-75
[11]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70-977
[12] 蒋元武,陈磊,王诗卓.糖尿病足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医药实用杂志,2005,6:62-63
[13] 衣美翠,李朋英.糖尿病足治疗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4):236-237
[14] 冯健,冯继明,董兴刚,等.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4年,4(5):332-333
[15] 张小群,范丽凤,于阿英.糖尿病足预防护理“五步曲”的教育实施与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2006,12(9):785-788
[16] 凌红.2型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的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7):949-950
[17] 元鲁光,王永山.糖尿病足护理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41-743
[18] 郑会珍,白凤.老年糖尿病足的病因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29
[19] 王文女.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5):2116-2117
[20] 沈蔚俊.糖尿病足护理的健康教育[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4,2(12):89
[21] 阎洪印,刘凤芝.糖尿病足病人护理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1,10(5):204-206
[22] 王玉珍,王爱红,刘彧,等.糖尿病足治疗鞋减轻了足底压力[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6):406-408
[23] Chri MH,张海娟.怎样护理糖尿病病人的双脚[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1,10(5):206-208
[24] 高素芝,曹继艳.糖尿病足的早期预防及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1998,4(10):76-77
[25] 鲁萍.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5):769-771
[26] 万萍,蔡红卫,蔡开秀.康复护理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5(1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