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超声表现探讨
发表时间:2010-03-02 浏览次数:831次
作者:粟碧蓉 【关键词】 泌尿系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肾内长条形和管道状的强回声是否为结石。随着B超的广泛应用,目前超声显影已成为泌尿系结石检查的主要方法,其诊断肾结石的可靠性早已得到认可。肾内大、中型结石,根据强回声和伴随的声影,不难诊断。对于小结石则需与肾内其他强回声区别。《超声医学》(第3版)中对肾内小结石的诊断依据中第一条就是:回声光点呈圆形或椭圆形;长条形和管道状的回声并非结石。但在进行泌尿系超声检查的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有些肾脏的集合系内的强光条及管状强回声,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诊断为管壁钙化的可能性大,但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发现并非如此。现就我院2002年11月~2003年3月门诊超声检查发现的3例肾结石及4例输尿管结石的超声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例患者均因出现腰痛、下腹绞痛、尿频、尿急、血尿等症状来我院就诊,经B超诊断为泌尿系结石;男5例,女2例;年龄24~54岁,平均39岁。 1.2 方法 使用仪器为GE公司LOGIQ-2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膀胱适度充盈,患者采取平卧、俯卧体位配合多切面扫查,使结石呈现等号状、管状或条状回声。 2 结果 4例输尿管结石伴有肾积水,3例右肾结石,共7例,结石均显示其全貌,后方无明显声影。4例输尿管结石中有2例超声检查发现:1例为左输尿管上段结石伴左肾积水(结石呈管道状,长约10mm,图1);1例为左输尿管末端结石伴左肾积水(结石呈管道状,长约15.4mm,图2)。1例超声检查发现双肾结石(均为典型结石),右输尿管上段结石伴右肾积水(结石呈管道状,长小约15mm)。1例超声检查发现右肾结石,右输尿管末端结石伴右肾积水(结石呈长条状,长约10mm,图3)。3例肾结石超声检查发现其中1例右肾集合系分离13mm,肾小盏内见多强光点、光团,均呈短等号状(图4),周围见液性暗区,超声诊断:右肾结石,右肾积水伴右输尿管上段扩张。1例右肾集合系中份见强光点回声,后方无明显声影,多切面见其呈长条状、管道状、等号状、点状、多点状强回声;超声诊断:右肾结石。1例左肾集合系下份多切面观察呈点状、长条状;超声诊断:左肾结节。3例肾结石患者经服药观察随访,前者肾盏内强光点明显减少,后两者肾内强回声消失,患者自诉排出结石样物。 3 讨论 结石的形成机制虽然无统一定论,但结石核心是形成结石的关键,黏蛋白、脱落上皮、异物以及磷酸钙是常见的结石核心成分[1]。尿液中的管型是肾小管、集合管中管状铸型样蛋白聚体,长短、粗细取决于形成的部位、肾管的直径和条件[2]。尿中常见的尿酸(或尿酸盐)、磷酸盐和草酸盐等结晶或非晶形沉淀通常无临床意义,但出现临床症状时,要考虑结石形成。肾结石的核心成分可以是尿中的管型或结晶体,其声像图表现主要是强回声光团和其后方伴声影,但也因结石的大小、组成成分、形态、部位而有一些变化。本文6例泌尿系结石表现为强光团回声后方伴声影及等号状、管道状、长条状强回声后方无声影,4例为输尿管结石,而输尿管结石90%以上来自肾结石,原发于输尿管者少见[3]。其形成原因还有待探讨,会不会其中无回声(或低回声)为管型的黏蛋白凝聚体、脱落细胞或者光胺酸等有机物结晶体,周围包裹着尿中的尿酸(或尿酸盐)、磷酸盐和草酸盐结晶体而呈等号状、管状、条形回声。 肾集合系内呈长条状和管道状强回声结石与肾集合系单纯管壁增厚回声增强在声像图难以区别,主要根据其声像图回声强度,调节仪器灵敏度及调节后处理,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超声检查者的临床经验来判断。笔者认为肾集合系的等号状、管道状、长条状强回声,无临床症状者,多数应倾向于肾内管壁钙化。总之,在临床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要学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丹华.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19. 2 赵桂芝.临床检验学,第3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5. 3 张青萍,李泉水.现代超声显像鉴别诊断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50.